QQ客服
800062360
歡迎訪問混改并購顧問北京華諾信誠有限公司!
北京、上海、重慶、山東、天津等地產權交易機構會員機構
咨詢熱線:010-52401596
國資國企動態
2018-02-1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以持續繁榮,也得益于長期資本的保障。初期,以公有制經濟和計劃經濟為主,銀行和國有企業合作緊密,以債性為主的長期資本形成機制保障有力。此后隨著公有與非公經濟此消彼長,資本市場逐步發育,盡管發育程度還不高,總體上長期資本供給基本穩定,只是仍然維持債性為主的特點。而且由于外匯管制,持續進入中國的外資主要也是長期資本。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今天,隨著金融業市場化的推進,依賴金融系統的債性資本形成機制出現短期化趨勢,并和經濟增速下滑趨勢相互強化。這樣,資金(包括儲蓄)就在銀行間市場、金融市場積壓,難以從金融市場向實體經濟傳導,造成流動性“堰塞湖”,加劇資金市場的流動性泛濫和實體經濟的流動性枯竭,并制造資產價格泡沫,推高債務水平和通貨膨脹水平。其根源正在于扭曲的金融結構。目前中國社會融資總量中,債權型融資占比達90%,股權型融資僅約10%。這樣國內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最終結果,就是形成大量債務。如果不調整金融結構,未來難免會引爆中國的債務危機。
當下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抉擇就是從資本著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長期資本形成機制來推進經濟特別是金融領域的改革。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中國最大的瓶頸是資本,那么當今中國不差錢,存量流動性充裕,處于資本過剩的時代,這是當前經濟破局的顯著優勢。我國擁有兩座“金山”:一是169萬億本外幣存款余額,約70萬億居民儲蓄,儲蓄率接近50%;二是約120萬億國有資產,資產質量優良。所以當前能立竿見影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深入挖掘兩座“金山”,發力資本市場,構建健康的權益性長期資本形成機制,優化金融結構:一方面完善直接轉化機制、間接轉化機制、財政轉化機制和金融轉化機制,推動儲蓄向權益投資轉化,加快權益性長期資本的形成和積累,把央行比較頭疼的存量流動性泛濫轉化為經濟長期增長動力。這也是金融脫虛向實的基本要義;另一方面,完善制度供給和安排,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國資國企向國有資本轉化,這是長期權益資本供給的源泉,將創造巨大的制度資本紅利。
關于國資國企改革的五個基本判斷
對于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個人有五個基本判斷:
第一,國資國企改革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活棋。綜合上述分析,當下要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不是沒有牌可打、沒棋可走,而是好牌、活棋很多,見效最快、又可持續發力的戰略活棋就是從資本著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健康的長期資本形成機制。這一棋局有三大關鍵點:一是以混合所有制為突破口推動國資國企向國有資本轉化,實現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二是推動儲蓄轉化為投資,優化金融結構;三是培育一個得力、給力、發力的資本市場。國資國企改革是這一戰略棋局中的活棋、先手棋。國資國企既是資本市場的主力軍,也是國家去杠桿的重中之重。國資國企改革后,既可提供健康的長期權益資本來源,也可成為儲蓄向權益投資轉化的現成標的,為資本市場注入新的活力。在存量流動性泛濫、實體經濟過冬、資產荒等背景下,通過深化改革把120萬億國資總量的能量釋放出來,不僅可以穩定今后長期資本供給,而且可以成為中國經濟長期繁榮的穩定之錨和定海神針。
第二,國資國企改革是至關重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確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就是要用改革的辦法調整經濟結構,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要抓住國資國企改革這個“牛鼻子”,大力推動國資國企向國有資本轉化,激活國有資本,增強流動性,切實提高運營效率,穩定長期資本供給。要圍繞服務國家戰略,以國有資本促進國有經濟優化布局,優化投向,調整結構,更加有效地發揮國有經濟的整體功能作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大重點。近年來,國家大力清理地方融資平臺,去杠桿,主要是針對不斷攀升的債務問題,主動化解風險,避免出現“明斯基時刻”。這當中,國企首當其沖,也是重中之重。過去幾年,民營經濟負債率逐步下降,但國企一直延續上升態勢。國資國企不改革,很可能成為引爆風險的“灰犀牛”。當然,政府監管層必須避免出現處置風險的風險,避免下藥過猛人為導致市場主體失去持續融資條件,造成債務風險集中暴露。防范風險不能簡單粗暴,應當建設性地在發展中化解,立足于疏而不是堵,更不是簡單切割。譬如,通過混改引入社會資本,可以直接降低國企的負債率,同時改善公司的治理,提升國有資本運營效率,這就是建設性的變被動為主動的戰略舉措。
第三,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資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中央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與突出國有資本的戰略部署一脈相承。這當中,關鍵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以市場化改革為導向,真正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要以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作為改革方向,創新制度安排和供給,推進產權制度改革,讓市場主體和資方主體真正平等參與公司治理。把股權多元化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結合起來,落實企業董事會職權,落實經理層契約制、市場化選聘經營者、職業經理人制度,深入探索管理團隊和員工持股,建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等;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戰略性、市場化重組,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力爭在國際資源配置中逐步占據主導地位,主動參與國際競爭。值得注意的是,現實中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路線圖往往是困難企業、小企業、下屬企業先行,結果是困難國企要改很難改,優質國企能改不敢改。好比一籃子蘋果,總是先挑爛蘋果吃,結果一直在吃爛蘋果。這些都是改革中要避免的。事實上真正做混改,不是說只拿差的企業來做,好的企業更應該混改,好的企業混改以后通過市場化機制釋放出來的價值更大。對于競爭性的國有企業,今后國資混改的力度完全可以加大。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