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
800062360
歡迎訪問混改并購顧問北京華諾信誠有限公司!
北京、上海、重慶、山東、天津等地產權交易機構會員機構
咨詢熱線:010-52401596
國資國企動態
2018-02-14
2018年2月1日,由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中國金融信息中心等單位聯合主辦,德勤中國、中信銀行上海分行等單位協辦的2017暨第八屆上海國資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辦。上海國盛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周道洪發表了“落子國資國企改革戰略活棋,構建健康的長期資本形成機制”的演講。以下為經作者審定的演講全文。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落子國資國企改革戰略活棋,構建健康的長期資本形成機制。
上海:改革開放再出發
近年來,上海有點焦慮,略顯憔悴。最近,關于上海地位與前途的話題,更是成為自媒體輿情的焦點。
2008年,俞書記出了一道思考題:上海為什么留不住馬云?曾經一度引起熱議,后來全球金融海嘯爆發,緊接著上海世博會,然后全國迎接十八大,因為一直在忙也就沒空討論了。畢竟馬云連科級干部都不是,多一個少一個并不影響大局。后來看《功守道》,才知道馬云原來是武林高手,一個人撐起杭州一個城市的門面。十八大之后,類似問題又開始冒泡、發酵了。2016年有個城市創新指數,上海排在深圳、北京之后。2017年11月,深圳上市公司市值突破10萬億大關,輿情煽情渲染,說在華為沒有上市的情況下,“深圳狂甩上海1個廣州”。2017年底,有篇公號文章甚至懷疑:“上海和杭州——誰是誰的后花園?”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些日子,關于上海錯過互聯網時代的話題又開始刷屏。輪番刺激,無不觸動上海敏感的神經,上海確實有些坐不住了。
自己先表明立場,我到上海三十年,已經不是新上海人,而是老上海人了,當然不愿意“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不管大家是否相信這些論調,反正我是不太情愿相信的,總覺得有點以偏概全、小題大作、夸大其詞。上海不還是大上海嗎?但確實又很難駁斥,冷靜想想,覺得他們講的似乎也有點道理。
上海其實已經站到了一個重要的歷史關口。我們正處在以信息技術為引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這是一個顛覆性創新的時代,瞬息萬變,從互聯網、人工智能到物聯網、區塊鏈,令人眼花繚亂。這是真正的大時代。大時代往往也是大變局。大時代展現的并非都是機遇和繁榮,也伴隨著挑戰和凋零。2008年至今,一晃十年過去了。十年,足以演繹滄海桑田的巨變。這樣的時代,老大是非常難做的。《功守道》為什么只有20分鐘?因為演不下去了。馬云一路披荊斬棘,打到最后沒有對手了。這個境界其實非常危險,容易消磨斗志,迷失方向,最后可能并不是自己孤獨求敗,而是敗給了自己。你太強大,對手不會跟你正面交鋒,他會戳你的腰眼,攻你的軟肋。上海就處于這樣的狀態,穩坐國內城市經濟體第一的位置數十載,從未遭遇真正的競爭對手,難免迷茫。跟人一樣,長期養尊處優,容易出現中年油膩、甚至“三高”,這其實是生活條件優越造成的,得的是富貴病。如果及時得到預警,從此加強鍛煉、注意養生,完全可以重振雄風,畢竟體質好、底子好。上海目前的情形跟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頗為相似,當時上海也很焦慮,后來南巡講話燃起了激情,10多年就締造了浦東開發開放的傳奇。上海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因此,我完全不擔心上海的未來,只要上海戒驕戒躁,喚起危機感,可以說,屬于上海的黃金時代,不是已經謝幕,而是大幕剛剛開啟。
令人振奮的是,履新上海的李強書記最近呼吁上海改革開放再出發,發出了當今時代上海的最強音。十年前俞書記出的思考題,現在開始破題,并且有了答案。李強書記希望構筑上海發展戰略優勢,提出打造上海制造、上海服務、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全力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大力改善營商環境。這些戰略舉措把準了命脈,點準了穴位,給上海注入了強心針。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中部時刻”,區域經濟一體化既是國家戰略,也是大勢所趨。上海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處于長三角的核心地位,其經濟腹地是全國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區域。上海應當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大力改善營商環境,融入到長三角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的發展中去,這是上海新的機遇和希望所在。上海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優勢,抓了一手好牌,一旦優勢被發掘、資源被激活,把好牌打好,活棋下活,前景值得期待。經過一段時間的預熱、熱身,上海已經活動開了四肢,弓已拉滿,再出發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可以說是蓄勢待發,一觸即發。
李強書記呼吁上海改革開放再出發,那么從哪里起步?我覺得,龐大的優質國資國企是一個大金礦,是上海彌足珍貴的重大戰略資源、戰略儲備,是上海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先手棋、戰略活棋。上海是僅次于央企的第二國資重鎮,目前國資總量18萬億元,2017年上海GDP總量是3萬億元,國資總量差不多是GDP的六倍。全國是什么水平?全國國資總量120萬億元出頭,2017年全國GDP總量接近83萬億元,約1.45倍。對比之下,問題的癥結也就清楚了。事實上,國有經濟比重較高、民營經濟不振已成為上海發展的隱患,不僅影響上海經濟的開放程度和市場化程度,也影響城市經濟效能和活力,影響城市創新動力、創新精神、企業家精神。我國非公經濟占GDP比重超過60%,上海大約50%左右。應當看到,1990-2010,與上海經濟高速發展相對應的,正是非公經濟快速崛起的時期,公有制經濟占GDP比重從96%降至50%,年均下降超過2個百分點,而同期民營經濟、外資合計占比從不到5%升至50%。2011年以來,公有制經濟與非公經濟的比重幾乎固化在50%左右。可見,當下上海國資國企改革任務重,壓力和挑戰大。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上海18萬億國資并非“包袱”,恰恰是長期資本供給的源泉。上海要突破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市場化進程,提高開放度,下一盤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活棋。要通過改革將龐大的國資轉化為流動性強的國有資本,讓國資國企釋放活力、展現張力,成為這個特大型城市經濟的種子資本、活化因子,成為酵母。這樣,上海完全可以積累新的勢能和動能,為轉型發展、創新驅動集聚新動力和新引擎。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