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促進服務化轉型
一是引導制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開展試點示范,總結推廣經驗案例。健全市場化收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制造業企業服務轉型創新。(工業和信息化部)
二是支持民間資本投入個性化定制、網絡精準營銷、在線支持服務和制造設備融資租賃等領域,鼓勵開展“互聯網+”制造業模式創新。(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
三是推動政府和民間投資共同參與面向制造業的公共平臺建設,面向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提供多元化的生產服務,健全數據共享和協同制造機制,建立技術標準和服務規范。(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
(八)鼓勵國際化發展
一是支持企業運用商標品牌參與國際競爭,健全企業商標海外維權協調機制。引導企業在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商標先行”,通過馬德里商標國際注冊等途徑,加強商標海外布局規劃,拓展商標海外布局渠道。探索建立中國企業商標海外維權信息收集平臺。進一步加大海外商標維權援助力度,協助企業解決海外商標注冊與維權問題。(工商總局、商務部)
二是制定規范企業海外投資經營行為的指導性文件,推動加強企業“走出去”信用體系建設。對民營企業參與國家援外項目、對外融資、保險給予平等待遇。健全境外投資風險防控體系,完善境外投資風險評估與預警機制、境外突發安全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按職責分工牽頭,財政部、全國工商聯等參與)
三是加強民營企業“走出去”信息服務,建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完善信息共享制度。加快境外分支機構和服務網點布局。發揮行業協會、中介組織作用,推動制定“走出去”行業自律規范,組織民營企業“抱團出海”、優勢互補。(發展改革委、商務部按職責分工牽頭,工業和信息化部、全國工商聯等參與)
四是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支持企業“走出去”的金融產品,加強銀擔合作。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在境內外市場募集資金。支持“走出去”企業以境外資產或股權、礦權為抵押獲得融資。(發展改革委、商務部、人民銀行、銀監會、工業和信息化部)
五是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參與國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國內外優勢產業長效合作機制。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支持光伏、高鐵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積極加強國際布局,提供政策、資金、金融等服務,推動民營企業穩妥有序拓展國際新興市場。(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銀監會、全國工商聯)
三、保障措施
(一)改善制度供給,優化市場環境
一是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精簡和優化行政審批,清理相關政策法規,建立和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構建完善市場準入管理新體制,保障民營經濟依法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發展改革委、各相關部門)
二是深入推進落實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優化制造業領域政府投資范圍,平等對待各類投資主體,在不改變規劃條件的前提下,依法依規研究推廣零土地技改項目承諾備案制,完善事中事后監管和信用體系建設。(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
三是深入推進企業減負工作。發揮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部際聯席會議機制作用,加強政策宣傳和督促檢查,推動各項惠企減負政策的落實。建立涉企收費目錄清單制度,打造減輕企業負擔綜合服務平臺,加強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清理規范,完善企業舉報查處機制,制止各種清單之外違規收費行為。(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牽頭)
四是制定完善《中國制造2025》配套政策,充分征求相關民營企業意見,細化落實更符合民營企業特點和需求的政策措施。(各相關部門)
(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質量水平
一是加快行業信息平臺建設。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可視化展示產業布局、發展動態、制約瓶頸,引導平臺及時向民營企業發布宏觀經濟信息、政策信息、行業信息和項目信息。(工業和信息化部)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