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立能源互聯網國際合作機制。
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建立健全開放共享的能源互聯網國際合作機制,加強與周邊國家能源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推動國內能源互聯網先進技術、裝備、標準和模式“走出去”。
(五)發展儲能和電動汽車應用新模式
1.發展儲能網絡化管理運營模式。
鼓勵整合小區、樓宇、家庭應用場景下的儲電、儲熱、儲冷、清潔燃料存儲等多類型的分布式儲能設備及社會上其他分散、冗余、性能受限的儲能電池、不間斷電源、電動汽車充放電樁等儲能設施,建設儲能設施數據庫,將存量的分布式儲能設備通過互聯網進行管控和運營。推動電動汽車廢舊動力電池在儲能電站等儲能系統實現梯次利用。構建儲能云平臺,實現對儲能設備的模塊化設計、標準化接入、梯次化利用與網絡化管理,支持能量的自由靈活交易。推動儲能提供能源租賃、緊急備用、調峰調頻等增值服務。
2.發展車網協同的智能充放電模式。
鼓勵充換電設施運營商、電動汽車企業等,集成電網、車企、交通、氣象、安全等各種數據,建設基于電網、儲能、分布式用電等元素的新能源汽車運營云平臺。促進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間能量和信息的雙向互動,應用電池能量信息化和互聯網化技術,探索無線充電、移動充電、充放電智能導引等新運營模式。積極開展電動汽車智能充放電業務,探索電動汽車利用互聯網平臺參與能源直接交易、電力需求響應等新模式。
3.發展新能源+電動汽車運行新模式。
充分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在城市、景區、高速公路等區域因地制宜建設新能源充放電站等基礎設施,提供電動汽車充放電、換電等業務,實現電動汽車與新能源的協同優化運行。
(六)發展智慧用能新模式
1.培育用戶側智慧用能新模式。
完善基于互聯網的智慧用能交易平臺建設。建設面向智能家居、智能樓宇、智能小區、智能工廠的能源綜合服務中心,實現多種能源的智能定制、主動推送和資源優化組合。鼓勵企業、居民用戶與分布式資源、電力負荷資源、儲能資源之間通過微平衡市場進行局部自主交易,通過實時交易引導能源的生產消費行為,實現分布式能源生產、消費一體化。
2.構建用戶自主的能源服務新模式。
逐步培育虛擬電廠、負荷集成商等新型市場主體,增加靈活性資源供應。鼓勵用戶自主提供能量響應、調頻、調峰等靈活的能源服務,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進行動態、實時的交易。進一步完善相關市場機制,兼容用戶以直接、間接等多種方式自主參與靈活性資源市場交易的渠道。建立合理的靈活性資源補償定價機制,保障靈活性資源投資擁有合理的收益回報。
3.拓展智慧用能增值服務新模式。
鼓勵提供更多差異化的能源商品和服務方案。搭建用戶能效監測平臺并實現數據的互聯共享,提供個性化的能效管理與節能服務�;诨ヂ摼W平臺,提供面向用戶終端設施的能量托管、交易委托等增值服務。拓展第三方信用評價,鼓勵能源企業或專業數據服務企業拓展獨立的能源大數據信息服務。
(七)培育綠色能源靈活交易市場模式
1.建設基于互聯網的綠色能源靈活交易平臺。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
能源互聯網 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