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總量占全國1/5左右的長三角地區,是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雖然蘇、浙、滬在國資總量、結構和布局上有不小差異,但充分發育的市場經濟,使得長三角區域的國企改革呈現出一些共同特點:上市公司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借助資本市場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國資的證券化率不斷提高;率先在國內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試點,推動國資監管從“管企業”向“管資本”加快轉變。
堅持公眾公司導向借助資本市場推進混改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浙江有上市公司414家,總量居全國第二;江蘇有上市公司381家,總量居全國第三;上海有上市公司275家,總量居全國第五。
在蘇、浙、滬的千余家上市公司中,國企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這也使得堅持公眾公司導向,借助資本市場推進混改,成為長三角國企改革的一大特點。
擁有近18萬億元資產,占全國地方國資委監管企業總量1/5的上海,近年來利用要素市場齊全的優勢,推動企業走公眾公司道路。目前,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產上市的企業,已占上海競爭類產業集團總數的2/3。員工持股企業累計338家。混合所有制企業占上海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的比例分別為:總戶數68.5%、資產總額86.4%、營業收入88.9%、凈利潤93.4%,成為上海國企中最有活力、最有實力、最有發展潛力的部分。
江蘇國資委表示,2017年以上市為主要途徑推動國企混改。按照上市一批、儲備一批、培育一批的要求,江蘇省對國有企業優質資產和優勢業務板塊進行全面梳理,在推動國企實現IPO上市的同時,積極支持企業利用已有的上市公司平臺,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實現核心業務上市,有條件的實現集團整體上市。
資本市場公開透明的特點,可以使國企在通過上市進行混改時,有效防止國資流失。同時,上市也提高了國有資產的流動性。“從相對固化的國有資產,到非常靈活的國有資本。國有資產流動性的增強,會提升整個經濟體的活力。”上海國企改革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負責人周道洪說。
抓好國資運營平臺試點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
國有企業上市,國資證券化率提高,為“管資本”提供了良好條件。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國務院國資委改革辦副局長周巧凌認為,這樣的表述再次強調了國資監管應加快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
“隨著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未來國有企業將更多以混合多元的形式存在。一個企業的國有股占多大比例可以稱之為國有企業?在實踐中將變得更加難以界定。但對資本而言,國有與非國有的界限是十分清晰的,也很好判斷。”周巧凌說。
在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的過程中,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4年,為進一步深化國企國資改革,上海市確定上海國際集團、國盛集團為上海兩大國資運營平臺。為推動國際集團、國盛集團戰略轉型,上海構建了“以股權運作為核心”的制度體系。三年來,上海國際集團完成了金融企業的縱向整合,如浦發銀行與上海信托、國泰君安與上海證券、中國太保與安信農保等。國盛集團完成了產業集團的橫向重組,如上海蔬菜集團與光明食品集團、上海建材集團與上海地產集團等。
統計顯示,目前上海兩大平臺公司已經持有價值800億元左右的股權,有效運作盤活200億元左右的資金,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以及部分民生保障工作。這些運作,有的通過協議轉讓,有的通過二級市場交易,也有的通過發行可交換債以及ETF基金,操作方法日趨靈活。
今年2月,浙江省能源集團、交通集團獲批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工作。這是繼去年初組建浙江省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之后,浙江省深化國企改革的又一重要舉措,也是推動國資監管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的又一突破。
浙江省國資委企業改革與發展處相關負責人認為,在“國資監管機構—國資投資運營公司—經營性國企”三層國有資產管理架構體系中,國資投資運營公司是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國資運營公司不是“第二國資委”,并非直接監管國有企業,而是以股東的角色出現,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
國企混改 國資監管 管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