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至今已有約三分之二的中國地方政府宣布執行供給側改革細則。然而,削減過剩產能的努力目前卻遭遇到社會安全網資金不足和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的障礙。我們認為,對此,中國政府有必要采用蘿卜與棍子的策略來激勵地方官員落實相關的改革。 六個月之前,中國領導高層宣布了一個聚焦于供給側改革的計劃,主要是削減產能過剩、去桿杠以及去房地產庫存。
但是,最佳的計劃,必須要有最好的執行方案。上述計劃的落實,在很大程度上都得依靠各個地方政府。
至今,在中國的31個省市之中,大約有十多個省政府已經發布了供給側改革細則。廣東省率先公布,其后是山東、江蘇、重慶、河北和山西。其他的省市還在忙于計劃的落實方案。
按照已經公布的目標,地方政府在未來三到五年必須削減1億到1.5億噸鋼鐵產能,以及7億噸煤炭產能,占約目前總產能的12%。
各地方政府的削減額度已經在去年底分配了。其中,產煤大省山西和內蒙古承擔了削減煤炭過剩產能的最大份額,至于河北、江蘇和天津主要集中于削減鋼鐵產能。
目前,相關的改革已經看到了一些初步的進展。煤炭生產在今年1-5月,年比下跌了8.4%,至于粗鋼產量年比也下滑了1.4%。
這一輪的削減產能中,國有企業領域是主要的目標。一些地方的大型國有企業,都包含在削減過剩產能的試點計劃之中。而且,其中大多已經宣布了削減產能及裁員的計劃。
地方國有企業的并購與重組也在進行之中。山西國有的最大煤炭開采企業剛在今年6月間合并。廣東則在過去數年間關閉了2333間僵尸國企,并計劃在今年底完成關閉和處置僵尸企業的工作。
不過,削減產能的努力仍面對不少困難。例如鋼鐵價格的反彈令不少鋼鐵廠重新增加產量。而且,處置大規模的失業問題的同時,還要避免拖累經濟的增長。
要激勵地方政府落實改革,我們認為中國政府必須賞罰并用。與此同時,也必須出臺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以抵消近期內因供給側改革所帶來的經濟通縮效應。
文章摘自《聯合早報網》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
煤炭 能源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