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多方面學習取經也很重要。鄭林表示,他們會跟其他試點企業聯系,了解別人的方案是怎么做的。而且國資委專家參與過多次調研后,掌握的材料比較詳實。他們來到試點企業,也會建議參考哪些做法解決某些問題。
鄭林舉例道,“比如說員工買了股權之后要離職怎么辦,是有責離職還是無責離職?股權怎么賣出?不能讓員工有了股權之后能夠馬上脫手。包括員工死亡、跳槽、借調時應該怎么辦,這些概念都要定得很細。”
最后,試點企業還要召開員工大會,為參與入股的人講解員工持股的協議內容,員工有疑問還要答疑。有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還需要再上會討論。“必須把這個事做成,還能爭取讓員工拿到實惠,確實是一個摸索、探索的過程。”鄭林說。
也有學者認為,本輪員工持股仍然有討論和完善的空間。李錦表示,目前許多企業的操作相對謹慎,有的員工持股比例偏低,有的參與持股的員工范圍較小。祝波善稱,現在國家談員工持股試點,采用嚴格的方式可以理解,但為了確保國有資產百分之百不流失,實際上把改革效應大大削弱了。他強調,不應片面追求增量持股,并且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員工持股改革可以同時進行。
盡管如此,仍然有不少員工對持股充滿了期待。某央企旗下科技型創業企業的負責人姜濤(化名)告訴記者,員工持股對于員工和企業來說都是好事,如果他所在的企業開展員工持股,他會選擇入股。
“人才是初創型企業估值的重要標準,所以綁定核心員工是這類企業最核心的事情,員工持股會為長期綁定員工提供重要的依據。同時,持股員工會把自己當作企業的主人翁,不會再有原來那種打工者的心態。”姜濤說。
(文章摘自2017年7月16日《中國青年報》)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
央企員工持股 產權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