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國務院國資委發布消息稱,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與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宣布重組。重組后的企業定名為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至此,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戶數已由2003年國資委成立之初的196家降至目前的98家。
據悉,這項重組涉及資產約1.8萬億元,規模遠超此前形成的寶武集團、中國中車等超大型公司,是自國資委成立以來最大的央企并購重組案。
神華與國電的重組涉及資產約1.8萬億元,是自國資委成立以來最大的央企并購重組案。
8月29日開盤后,神華集團、國電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成為市場焦點。國電集團旗下A股上市公司英力特、長源電力等開盤后均迅速漲停。
“從大的方向看,國有企業兼并重組還沒有結束。現在剛到98家,肯定不是最終數量。”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還有好戲在后頭。”
重組落地,火電資產整合
市場翹首以待近3個月后,神華和國電合并重組的靴子終于落地。
早在6月4日,神華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中國神華、國電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國電電力雙雙發布公告停牌,稱控股股東擬籌劃涉及公司的重大事項。
8月2日,國電集團安全生產部處長關維竹在某論壇上公開表示,國電集團和神華集團的合并方案已上報國務院。
8月28日晚,中國神華發布公告稱,神華集團更名為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國家能投),作為重組后的母公司,吸收合并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中國神華和國電電力都將成為由國家能投控股的子公司。
國電電力亦在同一時間發布公告稱,國電電力擬以其直接或間接持有的相關火電公司股權及資產與中國神華直接或間接持有的相關火電公司股權及資產共同組建合資公司。
神華集團是煤炭行業龍頭央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供應商,其定位為以煤為基礎,集電力、鐵路、港口、航運、煤制油與煤化工為一體,產運銷一條龍經營的特大型能源企業。截至2017年4月底,企業總資產達10143億元。
國電集團則是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為綜合性電力集團,主要從事電源的開發、投資、建設、經營和管理,業務還涉及煤炭、發電設施、新能源、交通等。國電2016年年報數據顯示,其可控裝機容量1.43億千瓦,資產總額達到8031億元。
從已披露的合并方案來看,二者合并通過設立合資公司對火電業務進行整合。分析普遍認為,這有利于平抑煤炭和電力價格波動,緩解煤電矛盾。
作為產業鏈的上下游,煤炭與火電兩大行業長期處于“零和博弈”狀態,兩大行業素有著“蹺蹺板”現象。煤炭價格下跌時,下游的火電企業往往能享受低成本紅利。一旦煤炭價格反彈,又會成為火電企業的“心頭痛”,業績隨之承壓。煤價劇烈變動期間,煤炭股和火電股往往“此消彼長”,走出相反行情。
一直以來,政府也利用“煤電聯營”等方式協調解決上下游之爭,不少大型電企與煤炭企業都簽署有“長協煤”協議,但一直無法解決“市場煤”與“計劃電”的深層次矛盾。尤其是隨著火電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出現,矛盾更加凸顯。
不過,神華和國電也并非單純的上下游關系,二者的資產都非常豐富。
以神華為例,通過一系列收購,神華火電機組跨越式增長。2012年,僅國網能源一項收購就直接為其帶來了142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
不過,隨著煤炭及煤電產業的過剩,一體化運營模式也受到很大沖擊。有行業人士曾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下游市場飽和造成港口庫存過多,進而影響鐵路運營,導致部分礦企停產。整體行業不景氣,產業鏈過長反而可能增加企業財務負擔。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
神華國電宣布重組 國家能源投資集團 央企并購重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