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跨國并購,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要求?如何降低跨國并購的風險與成本?海外并購有哪些"陷阱"必須警惕和避開?
陷阱1:技術陷阱
企業海外并購希望直接獲取他們的核心技術。但事實上歐美一些國家真正的核心技術不會出售,最終你沒有發言權,就會陷入它的技術陷阱。顯然,富士康跟東芝之間的并購遭反對,就是掉進了這個陷阱。
陷阱2:資產陷阱
在金融危機下,被收購的金融資產和債務的估值存在更大的難度和風險,金融衍生品的復雜性使得與金融資產投資相關企業的經濟狀態,以及債務狀況下,一下子非常難看清楚,對并購企業的債務價值評估是一個難題。
陷阱3:勞動陷阱
在西方發達國家,工會作為代表員工的組織,政治影響是強大的,它跟國內的工會不一樣,國內特別是最傳統的國有企業都有工會,現在大家都推行農民工,現在民營企業里面也建立了工會。但它的行政手段,或者說它的服務職能跟國外的完全不一樣。
陷阱4:反壟斷與國家經濟安全陷阱
反壟斷主要約束三種行為,一種是壟斷協議,第二種是濫用市場支配,第三種是企業的集中。
陷阱5:就是稅收、環保、公關陷阱
中國企業去國外收購企業時,比較注重買的價格和公司的業務,但不知道的情況下,會牽涉到很多稅務問題。另一個是公眾環保非常敏感,比如說加工制造企業,有排污排放,如果出現這種問題,在當地在國外會引起強烈抵制,甚至就會讓你關停并管,企業就給你砍掉了。再者是政府公關的問題,公關包括政府公關和媒體公關,以獲得政府和民眾的支持。
陷阱6:文化差異陷阱
低估文化差異的影響。對文化多樣性的錯誤判斷 ,從商業習慣、價值觀和管理流程到語言技能和教育背景等,都可能會導致誤解和失望。例如,許多美國企業傾向于將目標定得稍高一點,然后實現目標的80%即可,但中國企業往往希望超水平完成。結果,雙方的商業目標討論很可能會演變成爭吵。
日前,王世渝在吳曉波頻道推出的"大頭投融會"的線下活動中,列舉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犯過的三個事例,這些錯誤示范多少都涉及到上述陷阱。
第一個是,一家地產商在西班牙買了大廈以后拆掉,引起西班牙人游行。
第二個是,安邦保險的吳小暉并購華爾道夫酒店,把人家歷史標志性的東西關了,重新改造,引起了美國的公憤。
還有一個是,中國紅牛的嚴彬在倫敦并購了一百多年歷史的高爾夫后,最近要提價。由于倫敦所有的達官貴族都是高爾夫的會員,導致大家捐錢去起訴。
▌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四條戰略,拿走不謝
從富士康此番收購東芝芯片業務的懸和企業海外并購可能遭遇的種種陷阱來看,并購條件非常復雜,系統的工程,中國企業進軍海外市場必須做好、做足準備工作,做到知己知彼,不能單打獨斗,更不能魯莽行事,這是一個軍事法則。
中國企業國際化和海外并購必須要量體裁衣,找到適合自身能力的國際化戰略。
1.在起步階段,中國企業應該虛心向日韓企業學習,采納做全球產品的戰略。不要圖一時風光,沒有國際能力時就要做國際經營能力的并購,最后滿盤輸光。
2.積極開展把目標定位于在熟悉市場實現增值的主動型(直接)投資。從發達國家及時地購買技術等價值已低估的資產,用于中國或其它自己熟悉市場,實現增值。或者及時購買自己熟悉市場的公司和資產,通過優化管理和協同效應實現增值。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
海外并購 富士康收購冬至半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