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家以為債務違約潮已告一段落的時候,兩家上市公司又發布了債務違約公告。一家公司10億元短債實質性違約,另有1月21日到期的5億元短債兌付存在不確定性。還有一家公司新增16.7億元逾期債務。
債務違約潮中,不少企業被迫變賣資產、股權來還債,有的甚至發生控股權變更,少數企業還經營惡化、存在退市風險。筆者認為,除了地方國資“救市”、對企業增加銀行授信等緊急措施以外,從根本上治理債務違約潮,還需出臺綜合性政策,嚴把跨界并購、股權質押與短債長投之關。
大凡出現債務違約的企業,基本都是前期熱衷快速擴張和并購。因杠桿太高,最終出現流動性枯竭。如果原來做實業的公司,過度放大杠桿過度擴大債務跨界經營,在這一波經濟調整中壓力就會非常大。這些企業過度依靠舉債驅動規模增長,可經營效率、現金流卻不見改善,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借新還舊無法繼續,應允許其破產清算。
公司舉債盲目跨界并購,導致的債務違約與大額商譽減值很多時候是共生的。截至1月16日,滬深兩市已有64家上市公司在業績預告中提示了商譽減值風險,有些已導致業績大幅變臉。一些上市公司熱衷于并購重組,主要表現為跟風式熱門題材并購、忽悠式重組、業績承諾對賭、高溢價收購、盲目跨界并購。眾多事例證明,他們的主要動力在“監管套利”,謀取一級半市場與二級市場之間的估值差價,把公司市值做大,是為了大舉減持股份,而不是為了企業戰略和真正的產業鏈上下游整合。并購重組一般有三至四年的觀察期和業績承諾兌現期。當多重因素混合為一體,并購重組的潮水退去,債務違約和商譽減值、業績崩塌等并購后遺癥的爆發也就成為必然。
據悉,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大部分咨詢委員同意,隨著企業合并利益的消耗,將外購商譽的賬面價值減記至零這一商譽的后續會計處理方法。這個辦法對治理上市公司盲目并購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一旦對商譽采取攤銷模式,并購帶來的業績增厚的不確定性將加大,一定程度對上市公司的高溢價并購重組積極性形成抑制,尤其是輕資產并購的公司。只是,要從根本上治理,還要監管層嚴把并購關,將一度盛行的那些忽悠式重組、高溢價收購、盲目跨界并購一概拒之門外。
治理債務違約潮還需密切關注短債長投的債務期限錯配。前期,一些企業以依賴短債為主,不停滾動發行短債來支持長期投資,一旦停止滾動,其流動性壓力立馬凸顯。在信用市場資金充裕的時候,企業會覺得短債的成本更低,往往忽略了負債結構的安全性,而依賴短債的結構更容易受到市場變化影響。在全市場去杠桿的背景下,那種借新債還舊債的做法已很難持續下去了。監管層需要嚴格把關企業債券發行期限,不能允許企業將發行的短債投到長期項目上。
來源:上海證券報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
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