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9年1月7日,已有1244家上市公司發布了2018年全年業績預告,披露規模達到3成。近60家公司在全年業績預告中提示,并購資產或存商譽減值跡象,預計會對當期業績產生影響。
所謂商譽,是指企業在并購中購買企業投資成本超過被并購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比如品牌價值、員工素質等,能在未來期間為企業經營帶來超額利潤。換句話說,一家上市公司看好被收購公司未來盈利能力,于是實行溢價收購,而溢價部分即為商譽的數值。
俗話說“無收購,不商譽”,商譽產生于外延并購中。多數上市公司奢望通過收購有發展前途的企業來增厚自身主業或者實現轉型,以增強市場競爭優勢。特別是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熱衷于并購重組,資本運作頻繁,于是,在并購過程中,商譽在資產負債表中不斷增加,乃至成為企業報表中的一項重要資產。
商譽是把雙刃劍,在給上市公司市值錦上添花的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減值風險。商譽減值的最大風險就是“商譽”成“傷譽”,依賴外延式并購提升業績蘊藏巨大風險,頻繁并購積聚的商譽更像是達摩克利斯之劍,業績地雷會在年報中踩響,極端情況下,商譽全部減值將吞噬上市公司利潤。受傷害的不僅是投資者,上市公司本身的市場價值也會大打折扣。
雖說為避免商譽減值的弊端,會計準則中有兩個重要的前提保證條件:一是盡可能將被并購企業或業務的無形資產辨識出來,并將其從商譽中分離出來,以減少商譽的體量;二是每年進行合理、有效、充分的商譽減值測試,擠出得不到經濟實質支持的泡沫,以保持商譽的合理性和計量的穩健性。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鮮有哪家上市公司規規矩矩這樣操作,倒是千方百計往商譽中注水,在并購信息披露中夸大其詞。
鑒于此,財政部擬用商譽攤銷代替商譽減值。1月4日,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官網披露,大部分咨詢委員同意隨著企業合并利益的消耗將外購商譽的賬面價值減記至零這一商譽的后續會計處理方法。不過,1月8日,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發表說明稱,商譽會計處理按現行要求執行。
需要說明的是,攤銷是一種會計處理方法,與固定資產折舊類似,是指對除固定資產之外,其他可以長期使用的經營性資產按照其使用年限每年分攤購置成本。
若商譽減值改為攤銷,意味著上市公司商譽以逐步分攤的形式代替一次性歸零,可望熨平巨額商譽減值對上市公司資產、損益變動帶來的巨大沖擊,將在一定程度上壓縮利用巨額商譽減值調節損益的空間,這就極大地減輕了上市公司業績波動的風險,從而降低商譽在年報中一次性“爆雷”的可能性。
同時,商譽攤銷或影響A股并購邏輯,是對上市公司并購沖動情緒的一種抑制,可對盲目并購有約束,莫要再用盲目并購形成的溢價“肥皂泡”粉飾平日的業績報表。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雖然并購重組的故事看上去很精彩,但一旦并購對象的業績無法達到預期的想象或經營環境突然出現問題,并購對象就成了“燙手的山芋”,對原本業績就很難看的上市公司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因此,筆者認為,頂層設計擬出臺商譽攤銷的會計處理方法,釋放了對上市公司并購監管趨嚴的信號,上市公司應好自為之。
來源:新京報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
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