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
800062360
歡迎訪問混改并購顧問北京華諾信誠有限公司!
北京、上海、重慶、山東、天津等地產權交易機構會員機構
咨詢熱線:010-52401596
法律法規政策
2017-09-12
(二十)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積極創造條件,在山西省推廣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經驗,在確權登記頒證基礎上,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等農村產權規范流轉。實施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優化開發區土地利用政策,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適當增加生產性服務業、公共配套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用地供給,探索適合開發區特點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大力推進土地整治,支持城區老工業區和獨立工礦區開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積極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和中低產田改造。加快推進采煤沉陷區土地復墾利用,對復墾為耕地的建設用地,經驗收合格后按程序納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范圍,相關土地由治理主體優先使用。允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和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在全省范圍內流轉使用。試點建立“以獎代補、以補代投”激勵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二十一)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資源型城市特別是資源枯竭城市轉型,促進城礦協調發展,推進產城融合。支持長治市創建國家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推動具備條件的縣和特大鎮有序設市。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抓好傳統村落保護,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幸福家園和美麗宜居鄉村。
(二十二)集中力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以呂梁山、燕山—太行山兩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重點,聚焦深度貧困難題,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推進脫貧攻堅與生態治理有機結合,統籌易地扶貧搬遷與煤炭采空區治理、國土綜合整治,因地制宜實施整村搬遷,同步建設安置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發展相關配套產業,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強化特色產業扶貧與深度貧困人口增收有機結合,建立有效化解因病致貧返貧和支出型貧困的長效機制。
六、深度融入國家重大戰略,拓展轉型升級新空間
(二十三)構建聯接“一帶一路”大通道。完善物流基地、城市配送中心布局,打造一批具有多式聯運功能的大型綜合物流基地。支持在物流基地建設具有海關、檢驗檢疫等功能的鐵路口岸。支持太原、大同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有序推進太原至綏德、保定至忻州、大同至集寧、運城至三門峽等鐵路前期工作。中央預算內投資、車輛購置稅資金、民航發展基金等對符合條件的山西省交通基礎設施項目予以支持。將山西省列入普通公路重載交通建設試點。支持山西(陽泉)智能物聯網應用基地試點建設。推動大同、運城、五臺山機場航空口岸開放,加快太原、大同、臨汾無水港建設。支持在符合條件的地區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積極支持山西省復制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成熟改革試點經驗。
(二十四)加強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銜接。支持山西省與京津冀地區建立合作機制,實現聯動發展。構筑京津冀生態屏障,完善區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對山西省符合條件的生態環保項目予以支持。增加山西省向京津冀地區的清潔能源供應。支持山西省參與京津冀電力市場化交易。支持京津冀等地企業與山西省電力企業開展合作,擴大電力外送規模。鼓勵山西省與京津冀地區探索跨區域共建園區的投資開發和運營管理模式。加強山西省與京津冀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鼓勵北京、天津兩地高水平大學以委托管理、聯合辦學等方式加強與山西省高校合作。
七、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山西
(二十五)加強資源開發地區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加快推進國土綜合整治,實施太行山、呂梁山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工程試點。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建設,創新市場化生態修復機制。加大中央預算內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專項支持力度,研究逐步將山西省矛盾突出、財政困難的重點采煤沉陷區納入資源枯竭城市財力轉移支付范圍。
(二十六)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加強水功能區和入河湖排污口監督管理,加大娘子關泉、辛安泉等水源地保護力度。全面落實河長制,創新河湖管護體制機制,加快推進汾河等流域生態修復和系統治理。加強黃土高原地區溝壑區固溝保塬工作,開展呂梁山、太行山等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動重要水源地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加快水權交易市場建設,探索滹沱河、桑干河等跨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大規模植樹造林,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將符合條件的公益林納入國家級公益林范圍,享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改革創新園區規劃環評工作,探索園區式、鏈條式環評模式。
(二十七)強化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實施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強化對山西省各級政府和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目標責任考核,組織實施節能重點工程,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產,嚴格執行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制度,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和用水方式轉變。大力推進重點領域節水,把農業節水作為主攻方向,實施重大農業節水工程,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大工業和城鎮節水力度。實施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開展合同節水管理試點示范工程。積極開展節水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節水、護水意識。推動山西省建立健全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在確保環境質量穩定達標前提下,允許山西省在省域內科學合理配置環境容量。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逐步提高電器電子產品、汽車產品、鉛酸蓄電池等重點品種的廢棄產品規范回收與循環利用率。支持山西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對產業園區進行循環化改造。落實固廢利用產品稅收優惠政策,推進煤矸石等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有效防控煉焦、煤化工等行業危險廢物的環境風險。加快推進朔州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