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重慶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僅3億多元,而按重慶企業擁有的著名商標、馳名商標、核心專利技術等知識產權擁有量測算,至少可質押融資上百億元。
為何龐大的無形資產只能酣睡?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缺錢的企業多數專利前景不明、無形資產估值難定、銀行擔憂風險過高,成為重慶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啟動5年,成效依然不容樂觀的原因。
知識產權能改變一個企業的融資困局。這個道理,49歲的重慶三華工業有限公司(下稱三華工業)總工程師殷清文最近領悟更深刻。過去兩年,他所在的企業憑借幾項專利技術,向銀行質押貸款近3000萬,擴大了生產線,幫企業成功轉型。
專利質押
1200萬貸款助企業轉型
“原來我們有很多發明,但是沒有申請專利,去年用3項專利作質押從銀行貸了1200萬,讓我重新認識了專利的價值。”殷清文說,從前他擔心申請專利會讓技術泄密,同時專利的申請費、維護費太高,所以很多發明都壓在箱底。
三華工業在北碚有20多年歷史,2011年搬到了同興工業園的新廠房,同時開始產品轉型,急需資金增加生產線。從前貸款大多是通過土地、房產作抵押,甚至還嘗試向租賃公司借過款,利率高達12%。2011年,他們第一次接觸到用專利質押融資。
三華工業財務部長唐艷林介紹,2011年面臨資金缺口時,他們通過重慶科技融資擔保公司擔保,用兩項專利從三峽銀行貸款1000萬元。第二年,產品訂單增加,又要資金擴生產線,專利再次幫了忙。當時,連城資產評估有限公司(下稱連城評估)為三華工業的幾項專利加42畝土地估值2800萬元,三峽銀行以此貸款1780萬元。唐艷林說:“今年11月把1780萬還完后,我們還要繼續用專利作質押貸款。”
殷清文也有了新任務:“今年我們還要報30多項發明、實用新型專利。”
估值太低
企業差點放棄質押貸款
離三華工業10公里多,北碚一家科技型企業去年也用同樣的方式,從三峽銀行貸款600萬元。首次嘗試用專利作質押來貸款,該公司財務負責人羅經理坦言:“走得有些曲折。”
“其實,前年我們就與一家國有銀行談過,但還在討論階段就夭折了。”羅經理說,銀行更偏向于從財務報表看企業,但財務報表上沒有對無形資產的估值,銀行便不清楚專利的市場價值。
去年,她聯系上三峽銀行和連城評估,第一次了解到“評估+擔保”的貸款模式。“由于原來沒做過專利質押,不知道要準備哪些材料,期間與連城評估溝通了很多次,先后估值過兩次,差點就夭折了。”她說,第一次幾項專利估值后只能貸款300萬,這讓公司很沮喪,因為公司清楚這些專利不可能只值這點錢。
“如果不是政府力推,我們可能都不想貸了。”她說,后來又把評估機構請到公司,了解生產實力、專利市場前景,經過多次交流,最后評估出1000多萬,貸款600萬。“我們有很多融資渠道,融資600萬其實問題不大,但這種融資模式對公司意義重大。”羅經理說,公司有40多項專利,這種融資方式的成功,相當于把這些無形資產都盤活了。
“因為評估機構和企業對專利的價值認識不同,的確有很多企業因為估值太低而放棄貸款。”做了很多筆專利質押融資的三峽銀行北部新區支行客戶經理孫建柏說,特別是一些種子期企業,專利還沒投產卻估值很高,“一個企業直接給我說他的專利價值1億,所以最后評估出來只有幾百萬時,他當然不能接受”。
成功者少
重慶5年質押融資僅3億多
像三華工業成功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的案例,雖然被業界津津樂道,但在重慶,這樣的成功案例還是太少。
從2008年以來,重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總額只有3億多。而2011年全國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總額已達90億。“京津滬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一年就有10多億,重慶還處在欠發達地區的欠發展階段。”市知識產權局局長袁杰說。
招商銀行重慶分行小企業金融部總經理華港說,他們對創新型小微企業授信的45億貸款中,知識產權質押類只有300萬。連城評估去年9月以來,成功評估并放貸8筆,總額5650萬元。連城評估重慶辦事處副主任劉力說,連城評估去年在全國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總額為30多個億。三峽銀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去年5月上線,到目前共發放貸款5300萬元。
袁杰算了筆賬,重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54個、重慶市著名商標1192個、500多家企業擁有核心專利技術……如果這些無形資產都能激活,質押融資規模額度至少上百億。
為盤活這些無形資產,去年我市成立了兩江知識產權投融資平臺,引入國內成熟的評估機構。同時,承諾為貸款企業給予最多70%的貼息。另外,我市還建立了知識產權投融資數據庫。
政府在努力引導和扶持,但仍有不少企業還沒考慮這種方式。
“我們的專利并不是太多。”重慶高新區一家計量設備企業知識產權部負責人鄭旭東認為,暫時還沒選擇這種融資方式。
孫建柏說,他接觸的很多企業,根本就不知道這種質押融資方式。目前,在重慶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的銀行并不多,主要是重慶本地幾家銀行及招商銀行重慶分行。
原因
缺氛圍 無形資產變現難銀行憂風險
劉力說,他在重慶接觸到的失敗案例有10多個,大多數企業知識產權意識不高、不熟悉工作程序,且整理知識產權資料比較繁瑣,導致企業參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積極性不高。
“有的企業根本就沒有知識產權的概念,以為拿幾個證書就可以質押貸款。”孫建柏說,這在一些年齡較大的企業家身上很常見。袁杰稱,這是目前重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困境的癥結所在。“企業沒有系統的知識產權制度,沒有制定專利地圖,其專利很可能被無效掉,怎么能讓銀行有安全感?”袁杰表示,“國內的企業很多都處于中低端尤其低端居多,沒有掌握核心技術,沒有學會用知識產權來發展企業。這就很難形成知識產權交易的市場,也讓銀行很擔心后續處置問題。”
西南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法教授鄧宏光也認為,當前還沒有形成真正尊重知識產權、認同知識產權的社會氛圍,“銀行當然也沒底氣”。
某銀行客戶經理聶力認為,知識產權這種無形資產價值很難估算,一旦企業無法償還債務,無形資產也很難變現,銀行承擔的風險太高。華港也表示,尤其是商標質押的風險更為突出,“一旦企業經營不善,商標貶值的速度也會很驚人”。
缺平臺 評估機構少質押融資估值難
“為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運作的機構還是太少,比如銀行一旦出現壞賬怎么處理,一旦收不回款質押的知識產權怎么處置?我們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袁杰說,重慶也有知識產權的交易平臺,但是現在還不太成熟,有些作用還沒發揮出來。
同時,袁杰認為,知識產權評估機構太少。重慶現在有專利代理機構19家,但是在評估方面做得很少,“這些服務機構少了,而且經驗不豐富,也會給質押融資帶來困難”。
鄧宏光很認同這種觀點,“整個知識產權質押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評估,評估機構的市場沒有形成,就很難讓社會對某件專利背后的價值形成共識。如果對一件專利的價值,能夠像一套商品房的價值一樣,讓人們形成共識,那選擇專利質押融資的企業應該就更多。
出路
盤活無形資產 建知識產權服務聯盟
如何才能盤活企業沉睡的無形資產?袁杰認為,企業應該建立完整的知識產權戰略。“但是現在重慶大部分企業還沒上升到這個高度。”袁杰說,接下來還要大面積對企業家進行相關培訓。同時,培育知識產權服務業,讓服務機構主動對接企業,解決企業面對的各種各樣的服務問題。
“從北京引入連城評估就是邁出了第一步,要讓重慶的服務機構跟著去學,讓他們大膽地去發展。”袁杰說,今年,我市將大力推進知識產權服務業的發展。同時,將繼續引進服務機構,今年內擬引進上海漢之光華、北京智谷等來渝設立分支機構。另外,我市將引導成立一個知識產權服務聯盟。最終我市要建立專業化、多層次、多功能的行業性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形成市場的聚集和輻射效應。
“如果銀行能提前轉變觀念,其實就是在為未來培育客戶資源,因為未來的企業發展趨勢肯定都是無形資產比重超越有形資產的。”鄧宏光說,銀行也要慧眼識“金”,要看出哪個行業有潛力,哪個企業的技術能在這個行業里面站穩腳跟,發展壯大。在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