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聯通混改的步伐正在持續推進,雖然短期內還看不出成效,但內部的調整和引入已經在悄悄展開中。與此同時,伴隨著國企改革的步伐,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先后宣布完成公司制改制,企業類型已由全民所有制變更為國有獨資企業。在推動去行政化的同時,業界也開始猜測,企業類型的變更是否和進一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有關?筆者認為,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是否會開展混改言之尚早,從目前混改試水的情況來看,恐怕還需緩行。
關于中國聯通混改的觀點,可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有一點是大家認可的,即由于此次混改的決心大、步子大,因此很有可能給中國聯通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甚至是“彎道超車”或“直接變道”。那么,聯通的混改到底是改什么?
首先,雖然互聯網巨頭給中國聯通注入了龐大的發展資金,但中國聯通和他們之間并不是“傍大款”的關系。誠然資金的注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聯通急需的缺口,但互聯網巨頭們也不可能無限制地“輸血”,中國聯通更希望獲得的是互聯網巨頭身上的“基因”和“造血功能”。
其次,互聯網巨頭參與中國聯通混改,其主要目的并非參與中國聯通的基礎網絡建設,更不是想變成“IT民工”。網絡建設和維護是一項巨大的長期投入,回報周期難以滿足互聯網資本的期望,互聯網巨頭更希望通過與運營商的融合,進一步提升對整個價值鏈從上游到下游的控制力。
由此不難看出,中國聯通和互聯網巨頭的方向雖然不同,但目的卻是一致的,那就是通過混改探索來尋找新的價值模式和價值領域。中國聯通可以從業務融合逐漸走向價值融合,從多方協作逐漸走向多方共拓,從經驗借鑒逐漸走向自我進化;互聯網巨頭則可以借助運營商解決通道和客戶到達的后顧之憂,并由此進一步完善生態體系中的底層環節,讓互聯網帝國的擴張更加穩固、快速和直接。
既然混改可能形成運營商、互聯網巨頭、應用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等各方的共贏,為何說中國電信、移動的混改還應緩行?特別是中國移動,近年來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領域多方出擊(如139郵箱、139說客、MM商城、飛信等)而收效卻是差強人意,為何不能通過混改來尋求革新和突破?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首先,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體量巨大,擁有強大的綜合實力,在財務表現方面也優于中國聯通。兩者在新領域的關注和投入程度并不低,也完全有能力、有意愿進行投入。例如,中國移動近期宣布重啟飛信計劃,八千萬的初期投入也并非小數。如果飛信能夠脫胎換骨成為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融合通信手段和新通信入口,對于中國移動迎戰移動互聯網也有探索性的意義。
其次,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相對中國聯通的競爭地位不同,不需要扮演激進的改革者來實現改革的目的。例如中國電信在云市場和ICT市場上一直不遺余力,中國聯通在4G市場競爭方面也緊跟中國移動的步伐,采取跟隨策略的應戰并始終保持明顯的領先優勢。因此,中國聯通的混改如果有所突破的話,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也有能力通過異業合作等方式來跟隨,并不需要通過可能會“傷筋動骨”的混改來實現。
最后,從目前中國聯通混改的情況來看,不確定因素太多,對于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而言,慎重和穩定依然是最佳選擇。首先是混改對組織結構的演化促進仍不明顯,盡管中國聯通已經開始了人員的崗位調整,同時在內部也開始推行互聯網企業中應用較為成熟的生產工具,但從傳統的國有企業作風轉變為新企業作風,恐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互聯網“基因”的注入是否會引發“排異反應”,也還有待檢驗。其次是混改對業務模式的演化促進不明顯,雖然目前中國聯通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異業融合業務,但主要是停留在業務形式的融合而不是業務基因的融合,騰訊大王卡、王卡寬帶等雖然收獲了不少客戶和口碑,但還夠不上“殺手級”的業務。最后是混改對當前和今后價值模式的演化促進不明顯,更談不上構建新生態的藍圖構想和作戰計劃。
因此,在混改顯現出根本性、決定性的作用之前,對于一向持重的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而言,暫時緩言混改是更好的選擇。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
中國聯通混改 公司制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