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國資委迄今已組織開展了兩批共19家央企混改試點。從企業層級看,央企二級公司10家,三級公司9家。從資產結構看,企業資產總額達9400多億元,通過混改將引入各類資本約3000億元。有國資委官員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呈現出步伐加快、領域拓寬的態勢。
在近年出臺的眾多國企改革措施中,混改是最受到市場關注的改革措施。一種市場觀點認為混改是堅持市場化方向的改革措施,從產權上破除部分產業壟斷的問題,也為社會資本找到有戰略價值的投資方向。
目前國企混改整體上還處在試點啟動階段,筆者觀察具有幾個特點:
第一,在供求關系上,國企混改的試點范圍取決于國資委的統籌安排,通過行政審批同意,實行一企一策。
第二,試點企業多屬集團中二三級企業,經濟效益情況一般或經營不善。在集團層面上,目前只有中國聯通一家進行整體混改。
第三,積極參與的社會資本多是混改企業的供應商、客戶或業務相關單位,也不乏其他國企資本入股。一些有影響的社會資本也多是知名網紅,企業實力強大,而社會中小資本尚缺進入平臺和渠道。
第四,對國企來說,混改的著力點不是簡單集聚資金,而是重在扭轉經營機制,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社會資本來說,混改是進入壟斷行業或企業的窗口,有利于分享國企的產業特許政策和客戶群體,完善其產業供應鏈。可見,供求雙方的需求不同,但共識點是通過資本聚合為紐帶,各取所需。
第五,對部分國企員工來說,混改突破了單純勞動者的概念,員工具有勞動者和企業所有者的雙重身份,在長期國企改革與實踐中,特別是在央企這個層面,這種雙重身份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勞動者作為一個群體,中長期利益在產權上得到了落實和體現。
國企混改的實質是扭轉經營機制,那么能否到位落實?這值得社會關注。筆者認為觀察企業經營機制的改革有這樣幾個注意點:
一、 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制度建設是否落實。
在國企內部,董事會制度多建立在集團和上市公司層面,二、三級公司定位多是執行層,不具備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一般治理結構是設一人執行董事兼總經理、一個職工監事,決策做出多是通過經理辦公會。如混改后由于外部出資人的加入,要在企業中獲得合法地位,必須建立規范的董事會制度及其相應治理結構,一些社會資本出資人或職工持股會代表可能會出任企業董事或監事,董事會議事規則和決策內容將是各方利益角力的焦點。
國企監事會建設效果不一,主要是和董事會一樣,都是政府股東派出,利出同源,監督力度不強,流于形式的也有。混改企業由于出資者有切身利益,會千方百計加強對企業全方位監督,保證企業利益和自身利益安全。
二、如何平衡上級國企和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追求。
有些混改企業處于集團的產業鏈環節中,和集團其他成員企業處于上下游關系,業務存在協作關系,集團決策層會統籌安排業務量、收入、利潤目標并下達混改企業經營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內部管理是嚴密的計劃經濟。這種情況下,混改企業的董事會是接受國企股東的經營指標、完成集團任務,還是堅持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集團任務符合自身利潤追求目標就聽從、不一致就按自己想法經營?
一些企業的投資體制問題會更為突出,長期以來,國企內部多是成員企業提出項目需求,按投資金額管理權限報集團總部審批,資金撥付也由集團統籌安排,成員企業很少自主尋求銀行貸款或私募。混改后,企業投資這一傳統做法面臨改變,會多元化尋求資金支持,并自行承擔還本付息的責任。另外,投資項目因涉及未來回報,直接影響到當期分紅。各方利益平衡是個艱苦的博弈過程。
三、 歷史遺留問題如何解決。
有些混改企業因歷史原因,多少存在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如管理鏈條過長、債權債務、法律糾紛、冗員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成本和政策支持。社會資本可能認為這些問題與己無關,其解決應由集團或原企業支付相應成本,這也會形成雙方的利益分歧。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
央企二、三級企業混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