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航集團旗下東方航空物流有限公司(下稱“東航物流”)引進外部投資者和員工持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6月19日正式落地。
19日,東航集團與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聯想控股”)、普洛斯投資(上海)有限公司(下稱“普洛斯”)、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德邦”)、綠地金融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綠地”)等四家投資者,以及東航物流核心員工持股層代表,在上海簽署增資協議、股東協議和公司章程。標志著國家首批推進的“七大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在民航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
“國企開展股權優化近年并不少見,但國有股東股權由全資擁有一步降至50%以下的相對控股,這個力度并不多見。”民航業內人士林智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引入核心員工持股,這在國有航空公司業內是絕無僅有的,也為其他央企的混改實施提供了一個試水樣本,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
從全資持有到出讓絕對控股權
2012年組建的東航物流,是東航在原中國貨運航空公司基礎上,整合東航貨運機隊、地面運輸、倉儲等業務成立的,公司注冊資金11.5億元,此前為東航的全資公司,去年總資產52.16億元,營業收入58.83億元,利潤總額5.67億元。
而在19日簽約后,東航集團通過東方航空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東航產投”)、聯想控股、普洛斯、德邦、綠地、東航物流核心員工將分別持有東航物流45%、25%、10%、5%、5%、10%股份。
東航董事長劉紹勇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在尋找外部投資者期間,很多社會資本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先后有100多家投資者和公司進行了接洽。“最終的股東選擇主要基于共同的價值觀,以及產業鏈資源共享、各類資本優勢互補、股權結構均衡有序等多方面的考量。”
據記者了解,此次東航引資聯想,并非主要看中聯想的傳統業務電腦等電子產品,而是梳理了聯想控股所投的370多家企業中,有50~60家可以跟東航物流做業務對接的。
選擇德邦物流則是看中了其國內最具規模的公路地面運輸網絡,是貨物下飛機后的有效連接,德邦物流董事長崔維星告訴記者,公司去年開始大力發展跨境業務,為客戶提供陸海空多式聯運服務,而東航的貨機和腹艙網絡覆蓋全球主要區域,德邦也希望借助東航平臺加速布局跨境電商物流高時效市場。
另外兩家股東普洛斯和綠地,一個是可以幫助東航盤活存量倉儲資源的物流地產巨頭,另一個則是與東航合作多年的財務投資者。
高管骨干自掏腰包近4億持股
此次東航物流混改的另一大亮點是實現了員工持股的突破,并且東航物流的員工都需“脫馬甲”轉換國有企業人員身份,與東航解除勞動合同,再與東航物流簽訂完全市場化的新合同,形成“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獎懲管理體系,以及市場化的薪酬分配與考核機制。
東航物流總經理李九鵬告訴記者,此次東航物流的員工采用間接持股方式進行持股,由專門設計的有限合伙企業作為持股平臺,持股人員作為有限合伙企業的合伙人,通過有限合伙企業間接持有標的股份。其中,首批人員持股總額不超過東航物流本次增資擴股后注冊資本的8%,總體預留總額不少于增資擴股后注冊資本的2%。
首批持股人員主要集中在中高級管理人員和對公司發展起重要作用的核心業務骨干,目前,125名參與核心員工持股的人員已經簽署了入股意向書,核心員工持股平臺也組建完畢。
據記者了解,首批持股人員的入股價格,與戰略投資者入股東航物流的價格一樣。比如東航物流的總經理此次持股不到1%,就要拿出3000多萬的“真金白銀”入股,其他7位管理層最少的也要掏出1600萬,再之后的則是幾十萬到400多萬不等。
對此,林智杰指出,目前國有企業體制最大的問題就是代理權問題,有時出現“業績好不一定好,上層關系好才是真的好”,所以部分管理層就有了“打工心態”,“資產是國家的,前途是自己的”。此次管理層入股,就是希望管理層和企業“有錢大家賺,虧錢一起賠”,在機制層面上注入市場化的活力,在管理層經營決策的時候不再只考慮“領導高不高興”,而是更多地考慮“企業能不能賺錢”。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
東航物流混改 員工持股 混合所有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