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
800062360
歡迎訪問混改并購顧問北京華諾信誠有限公司!
北京、上海、重慶、山東、天津等地產權交易機構會員機構
咨詢熱線:010-52401596
國資國企動態
2017-06-27
軍民融合是國家戰略,是興國之舉,也是強兵之道。通用航空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軍民融合發展的重要領域,對推動航空國防建設和國家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2017年以來,通航發展不斷迎來政策利好。2017年1月,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提出將通航作為軍民資源共享機制的重要內容;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建設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的實施意見》,提出在全國26個城市建立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2月,民航局局長馮正霖與空軍司令員馬曉天座談交流,雙方就進一步推進軍民航融合深入交換意見,提出在機場、飛行員培訓及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隨著頂層設計不斷完善,軍民融合將成為通用航空業新的發力方向,在軍民融合大背景下補齊發展短板、提高發展水平,是值得通航企業關注的著力點。
根脈相連 軍民融合成共識軍民融合是通航發展新方向,已經成為行業管理者和從業者的共識。軍民融合頂層設計有力,201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明確強調:“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創強軍新局面,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2017年1月,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統一領導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通航產業是軍民融合天然的載體。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羅永光認為,通用航空與軍航源遠流長,通航事業建立之初由軍隊管理;在技術創新上,通用航空技術與航空技術、武器裝備技術根脈相連,航空武器裝備的技術創新可以較為便利地轉到通用航空上,同時通用航空的科技創新,尤其是舒適型、可靠性、安全性等技術也可以為軍隊、軍機發展提供借鑒;在資源共享上,通用航空與軍事航空高度重合,雙方共享一片藍天,共用一套基礎設施,共用一種專業人才。
業內人士認為,軍民融合發展是通用航空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大好機遇,也是通用航空發展的內生動力。軍民航空技術同源,軍機與民機在關鍵技術、生產實驗等方面的通用性約70%,通用飛機的技術標準和生產理念與軍機發展互促互融。
民航局副局長李健指出,通用航空是民航的“兩翼”之一,作為行業管理機構,民航局確定了以“讓通用航空器飛起來、讓飛行愛好者熱起來”為目標,以“安全第一、放管結合”為原則,以“實現通航發展從部門行為轉變為政府行為,從行業行為轉變為社會行為”為重點,以“試點引路”為突破的通航發展總體思路。軍航和民航共用一片天,合用近30%的公共運輸機場,并且通用航空所使用低空空域也與軍隊緊密結合,民航與軍隊尤其是空軍歷史相通、根脈相連,雙方要在堅持“堅持黨的領導、強化國家主導、注重融合共享、發揮市場作用、深化改革創新”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加強統籌協調,密切開展合作,深度融合發展。
短板制約 軍民融合有困難軍民融合背景下的通航也發展前景廣闊,但當前仍舊存在一定發展短板,面臨一些問題制約。
空域資源短缺、低空尚未開放,是制約通航發展的巨大短板。全國人大代表、吉祥航空董事長王均金在兩會期間接受采訪時指出,空域資源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民航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對通航來說同樣如此。羅雪平指出,我國的空域資源將近80%掌握在空軍手中,低空經濟仍舊是一片廣闊的市場藍海,實現通航產業“萬億”產值的關鍵在于低空開放。
通用機場嚴重不足是通航發展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全國人大代表、南昌航空大學校長羅勝聯認為,我國通航機場尚無整體統籌規劃,機場建設主體不明確、資金投入不足、運營盈利困難、社會資本進入緩慢,都制約了通用航空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國建成并使用的通用機場和通航起降點維持在400個左右,但國內通用航空機場審批、建設長期受到束縛,部分已運營的通用機場由于客流量不足,起降架次太低,收益難以沖抵成本。
中國通用航空器制造及適航審定能力亟待提升。李健指出,近3年,中國民航通用航空的航空器數量以每年300余架增量增長。截止2016年底,中國民航通用航空器已達2595架,但國產通用航空器僅500余架,不到總數五分之一。目前,已取得民航局型號合格證的國產通用航空器有20余型,還有以蛟龍600飛機和直15直升機等10余型國產通用航空器正在接受民航局型號合格審定。他指出民航局正在加強適航審定能力建設,提升適航審定服務水平,并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更安全的、更先進的國產通用航空器服務中國通用航空業。
專業人才不足是通航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同時通用航空文化也需更廣泛傳播。我國還沒有形成類似于發達國家的飛行員成長的通道,飛行員的培養費用高昂,通用航空成熟飛行員稀缺,因此通用航空使用費用比較高。同時,我國尚未形成成熟的通航文化,不能以航空消費、娛樂消費等給予通航發展有力支撐。
空間廣闊 軍民融合潛力足通用航空從技術、空域、資源、人才等角度來看,都是典型的軍民融合產業。發展通用航空是提升一個國家航空國防水平的重要抓手,是構建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系統的重要一極,也是促進產業升級和拉動新興消費的重要引擎。李健指出,在軍民航多方努力下,通用航空發展的良好效果已經初步顯現,軍民合用機場已經進入到深入融合發展階段,國家空管體制改革正在進行,空域精細化管理改革初見成效,空管、空防聯合保障機制不斷完善,這些都說明通用航空發展空間廣闊,軍民融合的潛力十足。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陶大為認為,要緊緊抓住軍民融合的機遇,充分調動軍隊的積極性,有效盤活軍方和市場資源。要提升通航飛機的標準化、國產化水平,鼓勵軍工企業以投資入股、技術入股等形式,參與通用飛機制造;發揮平戰結合的優勢,通過市場運作,使軍隊的戰備機場盡量兼用通航機場;加快科技創新融合步伐,實現信息、資源、技術共享;建立軍民融合通航發展示范區,重點解決軍民融合發展通航的體制上、空域使用和管理上、機場建設使用上、飛行審批管理上和通用航空器適航審定標準上的問題,同時大力發展通航文化,提升國民素質和國防建設水平。
羅永光認為,當前我國低空空域飛行服務保障能力相對較弱,要強化改革創新,建立軍民融合的管控機制。要優化通航產業布局,通用航空產業要自覺把產業布局設計與調整跟國防布局完善努力結合起來,在建設發展中充分考慮國防需求,避免重復建設帶來的資源浪費,形成社會、經濟與軍事的合力。同時,要將軍機領域的先進適用技術和人才通過“軍轉民”的方式引入通用航空領域,推動雙方共同進步。
通航機場戰時“戰備化”,軍用機場平時“通航化”是解決通航機場資源不足的思路之一。羅雪平認為,通用機場本身具有準軍事化作用,戰爭時期可作為重要的軍事運輸工具,和平時期可作為立體打擊力量的重要基地。要將通航機場納入到戰略機場網絡的建設體系,加強整體系統規劃,形成完善通航機場網絡,以滿足通航產業發展、地方經濟建設和國防戰略的需要。
軍民融合的飛行員培養機制是解決飛行人才的重要方法。中航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宋慶國建議,在空軍飛行院校中探索開設通用航空專業,研究制定通用航空飛行人才培養與學歷教育相結合的實施方案;將通用航空俱樂部、飛行培訓學校的相關業務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免稅支持范疇,支持通用航空俱樂部、飛行培訓學校參與空軍飛行員的初期培訓,部隊給予專項的撥款支持上述培訓單位的發展。
民航局副局長李健指出,未來通航、軍航將在飛行員交流培養、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通用航空預備役建設、低空空域開放使用、開辟通用航空任務、審批綠色通道等方面全面開展合作,更好地發揮通用航空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軍隊國防建設的支持作用。在“共享一片藍天”的基礎上和軍民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通用航空將著力破解難題、補齊短板、開拓空間,在深度融合中提升服務保障能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釋放通用航空消費潛力,實現通用航空持續健康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民航網)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