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
800062360
歡迎訪問混改并購顧問北京華諾信誠有限公司!
北京、上海、重慶、山東、天津等地產權交易機構會員機構
咨詢熱線:010-52401596
國資國企動態
2017-01-05
10月15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副主任陳清泰向媒體表示,“在已經發布的文件中,管企業的部分很充實,但向管資本轉型的部分則缺乏明確的思路,措施也略顯薄弱。”
陳先生的見解點出了國資監管體制改革的一個理論和實踐問題:國有資產和國有資本的異同是什么?由此衍生出三個層次相關問題。
第一層次:國有資產、國有資本的存在形態是什么?兩者是什么關系?
第二層次:國有資產如何轉變為國有資本?資本化的目的是什么?
第三層次:國有資本管理究竟該管什么?
回顧去年出臺的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其中第四部分專門提到如何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內容節略如下:第一,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第二,以管資本為主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探索有效的運營模式,…開展政府直接授權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履行出資人職責的試點;第三,以管資本為主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第四,以管資本為主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
其后出臺的《國務院關于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若干意見》對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與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關系做了一些明確。
這些官方論述的出發點是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解決目前監管體制不足的方面,并不認為兩者是一種體制替代關系。比較具體的內容是要求在國資監管機構和國企之間組建新的中間層: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就本文提到的第二個層次而言,國有資產資本化的重要途徑是股份制改造,實現資產證券、股票化,主要方式是境內外上市,從現有的統計數據來看,商業類的國有企業相當數量實現了境內外上市,據統計,全國國有企業改制面已超過80%,中央企業所屬企業中,股權多元化比例已達到67.7%。總體來看,公益類國有企業的上市企業數量少一些,意味著其市場化和資本化的程度也低一些。
這種現狀提出兩個問題:
第一,是否所有國企都要求實現境內外上市?如果不是,市場邊界在哪里?從目前上市情況來看,商業類、公益類國企都有一定數量的上市公司,國資監管機構并沒有規定哪類國企適合上市,哪些不適合,也沒有出臺過相關管理政策,境內外上市基本上是一企一策,資本經營也是碎片化。這種情況不利于和政府的宏觀產業政策對接,也不利于調控力道的形成。
第二,國企的資本經營該如何搞?國企實現境內外上市后,多數企業重點是按照《公司法》和國資監管機構要求建立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信息透明制度。而對新出現的資本市場和股票買賣多采取被動應付的態度,持續融資可能性考慮很少,不關注企業股票市值浮動,凍結所持股份,既不買也不賣,出現企業經營和資本市場兩張皮的現象。
國企上市之初,目的一是改制,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使企業制度現代化;二是募集資金,發展業務。
現在檢視這兩個目的:
法人治理結構雖然建立,但根治不了體制中存在政企不分、一股獨大的問題。
企業信息雖然公開披露,但外部監督乏力,形同虛設。
多數國企在初次融資后,缺乏持續融資能力,平時經營也甚少關心企業股票的走勢和漲跌,更難采取商業行為維護股票市值。
企業并購活動也很少通過資本市場交易。如大型央企之間的并購重組基本上是行政無償劃撥,幾乎沒有通過公開市場完成交易的。2003年-2014年,央企總戶數從196家降到112家,通過兼并退出的央企為80家,通過破產、撤銷、調整退出的為3家,合資新組建、接管移交企業新增8家,“加減法”都有,2015年至今陸續有南北車、中遠中海、招商外運等五、六組大型央企整合,仍是采取行政劃撥方式。供給側改革、壓縮剩余產能等措施也基本上通過行政措施實現,這固然可以降低大量交易成本,但也失去了資本市場的效果檢驗。
因此說,目前的國有資產資本化也就是完成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框架、上市融資等初始目標,面對規模不斷壯大的國有資本市場,缺乏長遠目標和明確、清晰的產業政策。
筆者認為從國有資產到國有資本概念的形成、發展到一定規模,這是國有資產適應市場經濟的結果,也賦予了國有資產新的特性和管理內涵。
一、國有資產經營和國有資本經營相對分離,國有資產經營管理一般是以單個企業組織進行,國有資本經營可以以一個企業的證券資本為對象,也可以是數家企業的資本為對象,形成國企群組,集中開展投資、經營活動。
二、國有資產經營很少考慮和國家產業政策的結合問題,即使有所結合,也只是從個別企業的角度。多個企業的協調必須由上級國有資產監管部門負責組織,以形成合力。國有資本經營一般是對某個行業的國有資本進行統籌經營管理,是執行國家某個行業或產業政策的抓手,比所謂金融、財政政策更為精準。
三、國有資本經營的主要方式是通過股票買賣或換股行為增減對相關企業股份比例,這不僅有增量變化,也有存量變化;不僅針對國有資本部分,也可能涉及到非國有企業的資本,這種流動性打破了國有資本和非國有資本的邊界,這將會對資本市場部分企業股票產生新的影響。
按照這種理解,筆者認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經營公司是一種產業基金性質,代表國家執行某一行業或數個行業的產業政策和資源布局,同時類似于證券公司的經營,通過股票的買賣獲取市場溢價收入,或通過分紅獲取資本收益。這賦予了這類公司經營的靈活性,也帶來了經營的巨大風險。
鑒于目前國有資本上市股票市值數量巨大,而資本市場的風險遠高于實業經營,如自由交易會對股價和債券市場產生較大的波動,影響到資本市場的穩定和安全,因此,國有資本經營要解決這樣幾個問題:
1、必須深入研究國有資本的產業政策,國有資本在哪些產業集中?在哪些產業退出?集中度是多少?控股或參股比例?只有產業政策清晰,國有資本流動才有明確的市場流向和重點。
國有資本在多個領域保持極高比重。目前,電信、民航、石油、電力及部分市政公用事業改革雖已啟動,但只是實現了政企分離、形成或初步形成國企之間的相對競爭、初步建立了行業監管的框架,在放寬市場準入,允許更多國有與非國有企業參與競爭等方面,改革仍不到位,非國有資本難以進入。
盡管過半國有資本布局于基礎行業和重化工業,但仍有40%多的國有資本處于一般生產加工業和商貿服務業。因此國有資本整合面臨較為復雜的局面,既有一些基礎產業產能過剩,必須實行供應側改革,也有產業分布過寬、過廣的問題,需要調整退出,還存在開放產業準入,實行混改等問題。既有市場總體定位,也有行業布局,具體如企業控股或參股比例,這都需要加強國有資本的產業政策研究,不能采取碎片化經營。
2、國有企業的股票市值管理要有額度管理,逐步開放,不能過于自由。不然如此龐大數量的國有企業股票在市場自由流動,會引起股價劇烈漲跌和股民不安,必須找準執行產業政策和資本追求利潤的度。
3、國有資本的績效考核不同于國有企業,利益刺激機制應該市場化。
至于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能否改善現有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存在的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等痼疾,取決于國資監管機構對其定位和授權。
(文章摘自2016年12月30日《一財網》)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