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
800062360
歡迎訪問混改并購顧問北京華諾信誠有限公司!
北京、上海、重慶、山東、天津等地產權交易機構會員機構
咨詢熱線:010-52401596
國資國企動態
2016-09-20
新一輪的國企改革面對的基本都是硬骨頭,難度大、挑戰多。因此,有觀點認為,目前的國企改革總體進展不夠理想。
但是,也有包括國投、誠通在內的央企,上海、山東在內的地方國資委,以及一些地方國企,在改革中積極進取,勇于探索,取得了不錯的改革成效,得到了來自中央層面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經驗介紹,成為了國企改革的十二樣本。
從技術層面看,前述樣本的改革路徑和方案各具特色,有的差別還比較明顯。但是,有一點無疑是共同的,即這十二個樣本在全國的改革大局中快人一步,而且,快人一步的背后,也有著共同的原因。
改革推手有力,相關部門配合,掃清改革障礙
國企改革從來都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所需支持多。
上世紀末,國企改革脫困困難重重,引發的社會矛盾突出。所以,當時黨中央提出,國企改革“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各級黨委和政府一定要當做頭等大事抓緊抓好。”
按照這一要求,國企改革從分管領導主抓的部門工作變成了各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必須向中央交賬的“一把手工程”。國務院國資委原副主任邵寧認為,這是當時改革能夠迅速取得成效的首要條件。
應該說,這一因素在今天的改革過程中依舊不可或缺。眾所周知,在現有國情背景下,如果沒有本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的強力推動,部門之間的利益協調并非易事。
所以,在新一輪國企改革初期,國務院就組建了以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同志擔任組長的國務院國企改革領導小組,協調各部委聯合推進國企改革事宜。
在地方層面,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市長楊雄十分重視本地的國企改革。韓正不僅頻繁進行調研,而且明確了上海國資國企的改革方向:“管好資本、放活經營,是新一輪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核心所在,是‘牛鼻子’。”
2013年12月17日,上海率先拿出“國資國企改革20條”,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公布的第一個份地方國資改革方案,打響新一輪國企改革“第一槍”,成為多地包括央企改革借鑒的標桿。
山東省委省政府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山東國企改革“走在前列”的基本定位。當多地還在研討時,山東的供給側改革、高管契約化改革等已經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分析者認為,山東省長郭樹清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是背后的主要推動者。
重慶市長黃奇帆是全國知名的專家市長,對國企改革等經濟問題獨具見解,曾一手打造了重慶的“八大投”現象。新一輪國企改革中,黃奇帆再度披掛上陣,設計了重慶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基本藍圖,并強力進行推動,使得重慶國企改革方向明確、進展順暢。
有了主要負責人的主持協調,多地國企改革中的一些敏感問題得以有效解決,部門間踢皮球、爭利益的局面得以避免。
比如,國企干部管理問題一般被認為是敏感點中的敏感點。但是,山東在推行契約化管理的過程中,山東省委組織部牽頭下發文件,與山東國資委同步將所管理的10多家企業經營層的任免權限還給董事會,使得山東將近80%的省屬企業經營層完成了去行政化的重要進展。對此,山東方面有關人士評價說,這完全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相關認識的高度一致,為改革謀求了最大公約數。
數據顯示,重慶、山東、上海等地國企上半年的各項關鍵數據均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應該說,這與前述各地改革的進展較快有著密切關聯。
相反,一旦主要領導不重視國企改革,或者對中央改革原則領悟不到位,則國企改革必然遲滯艱難,甚至會出現倒退。以某中部省份為例,當地主政者簡單地將國企改革理解為“混改”,舍此之外無動作,為當地的國企改革增加了很多不確定因素。
堅持市場導向,加強制度激勵,凝聚改革合力
國企改革是系統工程,離不開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但僅有這個遠遠不夠,如何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也是企業和社會都比較關注的話題。
對此,兵器裝備集團董事長唐登杰的觀點是,“國企改革中,調動高管和員工的積極性很重要。這不單單是漲薪的問題,更應該有科學的機制。”
多位國企高管認為,國企改革風險很大,挑戰很多,但由于國企限薪和激勵政策不足,很容易“出力不討好”。這也是一些國企管理者和員工面對改革無動于衷,不作為的重要原因。
面對這一問題,前述國企改革樣本的普遍認知是,必須明確市場化的改革導向,用機制的力量凝聚改革合力。
以往,部分國企一方面強調自身政治屬性,一方面希望爭取市場化待遇。國企分類完成后,定位漸趨清晰。應該說,絕大多數的國企處于商業競爭類領域,是完全的市場主體。如何激發其主體地位,引入市場力量,是改革樣本普遍考慮的問題。
對此,身處充分競爭領域的首旅集團明確提出,改革要做到“有破有立”,破的是“政治身份收益”,立的是“市場主體屬性”。
為了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重慶將市屬國有重點企業工資總額管理權限全面下放,實現職業經理人和銀行、證券類企業負責人薪酬水平基本達到行業水平。
同樣在這方面,招商局集團提出,各產業板塊的考核分配要實行“跑贏大市、好于同行”的鮮明業績導向。改革后,同一級別相差數倍之多。同一個經理人,企業業績好時與差時的收入也相差很大。
對于國企高管、員工而言,與效益同步的有競爭力薪酬只是一方面,如何更好地通過機制設計,激發大家的主人翁精神也很重要。
為此,福建電子信息集團探索了以骨干員工持股為重點的產權制度創新。目前已有32家成員企業實施了骨干員工持股制度,在吸引留用企業急需人才、穩定骨干員工隊伍、激發企業經營團隊激情與創造力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于感受到了市場化改革的巨大收益,浙江物產中大更進一步, 正在探索“全員創新、合伙創業”的新思路,開啟“二次混改”新里程。
加強利益激勵的同時,國投、江西國資委探索了將原屬集團公司、國資委的權限下放至二級公司、省屬企業的改革,有關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體現,效果明顯。國投電力是國投公司授權的試點企業。今年上半年,在煤價下降的背景下,該公司利潤同比增長9%。
應該相信,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商業類國企的市場化身份將進一步鞏固,其市場活力將得到更好地激發。
敢于容錯,尊重首創,解除后顧之憂
改革是探索未知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完全正確。鄧小平就說過,“改革要大膽地試,試錯了,改正就行了”。正是這句話的支持下,中國特區的改革發展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應該說,這句話也適合今天的國企改革。事實上,當前的國企改革者十分呼喚這樣一種寬松的改革氛圍。
比如,中國誠通董事長馬正武提出,現在的國企改革遇到的一些問題,用常規的方式解決已經不行,“往往要求大家敢試敢闖,探索新路。”他說,探索新路的過程中,可能一試就錯,但更多的嘗試本身就是對的。“現在技術創新有了氛圍,但對體制機制創新的容忍度還不夠。”
為建立寬容寬松的企業創新氛圍,上海市人大通過《關于促進改革創新的決定》,明確改革創新項目因客觀因素未實現預期目標,在考核評價和經濟責任審計時不作負面評價。其中,上汽集團等將容錯機制寫入公司章程,從企業層面落實營造支持改革、鼓勵創新的氛圍環境。
當然,僅有容錯的機制可能還是不夠的。有的時候,來自基層的首創不僅需要肯定,而且具有廣泛推廣價值。
比如兗礦在實踐中探索出了采購環節的民主評議機制,每年可為企業節約采購資金15億元。山東國資委認為具有普遍意義,擬在全省推行,實現了改革過程中的上下聯動,也激發了基層進一步改革的活力。
國企改革過程中的風險點很多,建立容錯機制的同時,也必須加強監督,以避免國有資產大量流失。為此,國投公司探索了以審計為核心的大監督體系,在降低監督成本的同時提高監督效率。
誠通集團的經驗則是,使得國企改革發展過程公開透明,通過向社會公開年報和責任報告,接受獨立評級等手段,接受社會監督。
對此,馬正武認為,“公開透明是國有資本運營工作規范化的保障,也是一種保護”。
文章摘自2016年9月20日《國資報告》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