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去產能進展不順
8月11日,發改委對外通報,根據統計,截至7月末,全國已累計退出煤炭產能9500多萬噸,占全年目標任務量2.5億噸的38%。
其中,北京、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21個地區已全面啟動去產能工作,并部分完成了退出任務,但依然存在三大突出問題。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原煤產量27001萬噸,同比減少13.1%;1-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原煤產量190080萬噸,同比減少10.1%。
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強調,要爭取11月底以前全面完成全年煤炭去產能任務,中央企業和省屬國有煤炭企業要力爭11月上旬完成。
“雖然煤炭行業是一個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行業,但煤炭行業的各類國企比較多,所以煤炭的去產能問題就因此變得很復雜。”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煤炭去產能的過程是一個艱難理順政企關系的過程。
年底集中趕進度
連維良指出,在煤炭去產能年度2.5億噸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上,還存在三大問題。
首先,總進度比較遲緩。前7個月只完成了目標任務的1/3多一點,特別是7月份退出產能不到1000萬噸。
其次,地區之間、企業之間嚴重不平衡。湖南、江蘇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量的80%左右,北京、湖北、陜西、甘肅和新疆均完成50%以上。但目前內蒙古、福建、廣西、寧夏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煤炭去產能工作剛剛啟動,還沒有實現實質性產能退出;江西、四川、云南完成比例不到10%。
第三,部分省區市任務安排過于靠后。目前各地四季度安排的任務量占全年任務的50%以上,其中12月份占1/3以上。山西、內蒙古、黑龍江、福建、江西、廣西、四川等省區將大部分去產能任務安排在4季度完成,年底集中趕進度的現象十分突出,全年完不成任務的風險很大。
“在煤炭去產能的工作安排上,出現了此前節能工作安排中的‘前松后緊’的問題,這說明地方的意愿不足,能拖則拖。”自然資源保護協會高級顧問楊富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
連維良要求,各地不能以簽訂責任書為時間節點來衡量去產能的進度,而應當以時間進度來衡量工作進度,要一個月一個月的調度,一個月一個月報進度、報計劃。
下一步,發改委將實施每個月“三報”制度,即每月5日前各省(區、市)要報進度、報計劃、報執法檢查結果。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投資下滑34.7%
煤炭去產能力度的加大,對煤炭行業影響有多大?
目前煤炭需求在下降。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煤炭消費18.2億噸,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9750萬噸,下降5.1%。
其中電力行業耗煤8.8億噸,下降5.8%;鋼鐵行業耗煤3.1億噸,下降4.6%;建材行業耗煤2.4億噸,增長0.4%;化工行業耗煤1.3億噸,增長6%;其它行業耗煤2.5億噸,下降9.9%。
從供應來看,在國內產量連續下降的同時,進口大幅回升。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1-7月我國進口煤炭12917萬噸,同比上升6.7%。
楊富強分析,煤炭進口大幅增加,這說明國內出現相對反常上漲的煤價沒有優勢。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認為,從整體來看,我國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的態勢并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7月份全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固定資產投資為1391億元,同比下降34.7%,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8.5%;民間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固定資產投資為842億元,同比下降30.5%。
中經煤炭產業景氣指數報告顯示,今年二季度,煤炭產業實現利潤44.2億元,扭轉了一季度全行業虧損的局面。財政部指出,上半年國有煤炭企業首次實現由虧轉盈。
已經發布中報(包括業績預告)的26家上市煤炭企業中,中煤能源、*ST新集、上海能源、露天煤業4家央企均實現盈利。而21家上市地方煤炭企業中,10家公司今年上半年或將虧損,4家盈利公司的凈利潤較去年同期或有下降。
文章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
煤炭 去產能 三報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