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
800062360
歡迎訪問混改并購顧問北京華諾信誠有限公司!
北京、上海、重慶、山東、天津等地產權交易機構會員機構
咨詢熱線:010-52401596
國資國企動態
2016-08-01
導語:十多年過去后,央企重組減至百家的目標,在2016年再次提上日程。隨著7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亮相,新一輪央企兼并重組路徑,亦日漸清晰。
經濟觀察報從國資委獲悉,目前,中央企業集團層面重組步伐不斷加快,5組10家中央企業重組工作正在積極推進,還有幾組重組工作正在醞釀之中,到2016年底之前,中央企業戶數有望整合到100家之內。
“按照目前的情況看,年內達成100家之內的目標應該問題不大”,一名國資研究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
上述“5組10家”,除去已經進入公眾視野的武鋼寶鋼、中糧中紡,剩下的幾組將很有可能率先落在裝備制造業領域、煤炭領域,但暫未涉及航空航天行業,該行業相關央企人士表示,就自己所在的行業情況了解,目前業內大型央企之間兼并重組的可能性很小,且沒有收到監管部門的具體通知。
經濟觀察報綜合多方信源消息交叉印證獲悉,從企業的情況看,接下來即將進入兼并重組范疇的企業包括:一家具備鋼鐵業務背景(非寶鋼、武鋼),且在“四項試點”范圍中的央企,與另一家國內具備機械加工背景、且業務發展成熟的大型央企集團合并;以及業內曾傳聞已久的兩家具備煤炭業務背景的中央企業兼并重組。
目前,除了上述5組10家,國資委已經推動完成了中糧集團和華糧集團、國家核電和中電投集團等多組中央企業戰略重組。
中國央企重組幾乎貫穿了從2003年國資委成立到2016年的十三年時間,根據國資委的數據,這期間,中國央企從2003年196戶、資產規模6.9萬億,發展到2015年底的106戶、資產規模47.6萬億。十三年間,央企數量減少了90家,資產規模擴大了近7倍。
而從國資委成立之初對央企行業內力爭“前三名”的期許,到近日《意見》中圈定的“強強聯合”思路,央企重組的路徑、目標已然發生了變化,未來的中央企業,將在做強做優做大基礎上,通過“強強聯合”來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一流跨國公司,而隨著新一輪央企重組的推進,一批“國家公司”或將出現。
路徑
透過《意見》,國家公司的隊列正在變得清晰。尤其是從《意見》中圈定的“鞏固加強一批、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的思路看,2016年央企的新拼圖具體指向哪些具體行業領域,路徑已經不再模糊。
在多種新路徑中,“強強聯合”便是這一輪兼并重組中不容忽視的改革路徑之一,同時也貫穿于“專業化整合”與“企業內部資源整合”等路徑當中,同時更是國資委正在力推的5組10家央企兼并重組過程中的既定方向。
經濟觀察報獲悉,上述正在推進的5組10家,基本都屬于“強強聯合”的范疇。按照國辦《意見》的要求,“強強聯合”是統籌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和維護國內市場公平競爭的需要,穩妥推進裝備制造、建筑工程、電力、鋼鐵、有色金屬、航運、建材、旅游和航空服務等領域企業重組,集中資源形成合力,減少無序競爭和同質化經營,有效化解相關行業產能過剩。鼓勵煤炭、電力、冶金等產業鏈上下游中央企業進行重組,打造全產業鏈競爭優勢,更好發揮協同效應。
而國辦《意見》中圈出的“冶金”、“鋼鐵”、“煤炭”以及“裝備制造”這幾個領域,正在逐漸先后邁入兼并重組的隊列中。 上述國資研究人士表示,所謂“強強聯合”,是指兩家央企都比較強,合在一起能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對于央企做強做優做大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早在“5組10家”之前,2015年12月時,中國五礦與中冶集團實施戰略重組,中冶集團整體并入中國五礦,就已經旨在通過“強強聯合”來打造世界一流金屬與礦業企業集團。
此外,正在推進中的中國遠洋與中國海運、南光集團與珠海振戎兼并重組,同樣在向行業翹楚的方向努力。再往前追溯,中央企業還曾在房地產、旅游、信息產業等領域,亦通過這種既有路徑完成兼并重組。
上述國資研究人士舉例:“強強聯合后的效果是值得期待的,比如中國遠洋與中國海運的兼并重組現在正在弄,這兩個都是大企業,重組之后會相當強,甚至有望超越行業巨頭馬士基。”
雖然“強強聯合”有望給企業帶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但身處改革深水處的一家資源型企業不無擔憂。這家有望進入下一批兼并重組名單的資源型央企,在今年上半年曾專門在企業內部開展了一次內部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各單位總體非常肯定集團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卻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子公司領導認為改革會削弱集團競爭優勢,不如不改,該企業集團總部部門負責人中也有超過20%的人員對改革持觀望態度。
該企業相關人士表示,如果兼并重組,繼續改革,不知是否會因為改革的沖擊、業務的合并與分拆影響集團整體競爭力,沖擊集團一體化模式。一名國資人士表示:“下一步可能與這家資源型企業合并的企業,整體情況并不算上佳”,所以,該資源型企業對于是否會因此即將背上“包袱”而有所顧慮亦是難免。
即便如此,中央企業的兼并重組仍在磨合當中前行,且路徑日益鮮明可辨。
透過國辦《意見》,除去“強強聯合”,該輪改革對于央企兼并重組還圈定了“專業化整合”、“企業內部資源整合”等路徑。
細分看,就“專業化整合”來說,在2015年底、2016年2月初,中國遠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武漢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分別簡稱中國遠洋、武漢鋼鐵、中國船舶)三家企業就曾連續發布公告,對外公開無償劃轉各自國有股份的消息。
實際上,“專業化整合”與“強強聯合”之間頗有關聯,曾有國資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當初推動上述三家央企劃轉,主要目的一是為了推動上下游產業鏈重組,另一個目的便是推動“強強聯合”。
下一步“專業化整合”的路徑操作在國辦《意見》中可以找到明確答案:“在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發展規劃指導下,支持中央企業之間通過資產重組、股權合作、資產置換、無償劃轉、戰略聯盟、聯合開發等方式,將資源向優勢企業和主業企業集中。鼓勵通信、電力、汽車、新材料、新能源、油氣管道、海工裝備、航空貨運等領域相關中央企業共同出資組建股份制專業化平臺,加大新技術、新產品、新市場聯合開發力度,減少無序競爭,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邏輯
此時力推中央企業兼并重組的頂層設計邏輯是什么?實際上,在最近十多年的國資國企改革過程中,中國對央企兼并重組的探索從未停止過。
曾親歷國資委成立之初央企改革的一名國資人士回憶道,《意見》中此次圈出的路徑,此前已有陸續探索。早前國內的國有企業,在當初形成的時候,是按照管理體制,乃至根據行業、區域等因素逐步形成的,并不完全是一種市場行為。從特點來看,當時是“多散小亂”,隨著市場規律的發展,加上企業集中度的要求,開始走集約化的發展方式,在此過程中,必然需要重新進行國有資本的布局結構調整,在這個過程中,中央企業顯然應該承擔“重中之重”的任務。
“榮融主任在任時,研究過國際企業和國內企業之間差異后,當時的思路是推動企業按照自身發展規律、市場發展規律去把控方向,大力推動兼并重組,走集約化方式,進而提高產業集中度,并提高企業的競爭力,這是中央企業一開始兼并重組的歷史邏輯之一。”該國資人士說。
為何李榮融在任時力推央企兼并重組?該國資人士分析,舉例來說,如果想讓一家央企快速提高競爭力,參照國際企業快速發展的經驗,兼并重組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捷徑。他說:“你試想,一家企業如果想做大,通過滾雪球的方式一點點滾,需要周期會很長,而如果借助資本的力量去做兼并重組,便可以迅速把已經建立起來的企業整合到自己麾下,迅速做大,這是國際上已經被實踐證明過的,能迅速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可行之路。”
王勇就任國資委主任時,恰逢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在這種外部環境壓力下,企業存活成了重要考慮,中央企業便更多采取了“守”的態勢,與之對應,兼并重組便是“攻”的態勢。上述國資人士直言:“當時的兼并重組需要和外部環境相互匹配,順大勢者就能存活,逆大勢者會很危險。王勇在任時央企從做大向做強發展,對前階段的重組進行資源整合。”
改革走到今日,國資委新任掌舵人肖亞慶最大的特點之一是“駕馭過大企業,了解大企業由大變強變優應該走什么樣的路子”。
事實上,除去上述“強強聯合”、“專業化整合”與“企業內部資源整合”等分屬“重組整合一批”范疇內的路徑,細分來看,其余重組路徑還包括《意見》中提及的“鞏固加強一批”、“創新發展一批”、“清理退出一批”。
而且,這一輪的央企兼并重組,《意見》中明確點出“對主業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國家重大專項任務的中央企業,要保證國有資本投入,增強保障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運行能力,保持國有資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國有資本參股”。
為了打造世界一流的國家公司,早在上述5組10家之前,國資委就已經推動完成了中糧集團和華糧集團、中糧集團與華孚集團、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國家核電和中電投集團、南光集團和珠海振戎、招商局集團和中國外運長航等多組企業戰略重組。
國資委研究中心處長王絳認為,當前中央企業加快改革重組主要依據以下客觀現實:一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國資國企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國有資本要更多地投入到關系到國計民生、國民經濟命脈的公益型、保障型領域。二是應對全世界技術進步的挑戰:當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的后半段,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正在走向再工業化道路,德國正在實現“工業4.0”跨越,我國主要產業不加快重組步伐,加速技術進步,將被世界技術革命淘汰,且國有企業是我國主要工業產業的主力軍,這個任務只能主要由央企承擔。
王絳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這也是當前穩增長的需要,目前整體投資持續下滑,穩定宏觀經濟需要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保持較快的增長,需要保證一定的投資水平,但投資也需要保持較好的效益,前提是加快并購重組,實現規模效益,保證產出水平。”
王絳進一步表示,這一輪的央企兼并重組,同時也是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的需要。根據中央文件相關精神,國有經濟正向公益型、保障型和戰略競爭型產業集中,向中央企業主業集中,向優勢行業集中。所以,加快退出不具備競爭優勢的產業和領域,需要加快重組力量,解決國內主要行業產業集中度太低,競爭力弱的問題。
當然,中央企業改革自身的需要也是促使此時力推央企兼并重組的緣由之一,王絳認為,這樣可以避免同一出資人下的同業過度競爭,培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上述國資人士評價道:“新一輪改革中的中央企業,未來在經歷一系列兼并重組后,不僅僅將在去產能方面發揮更大效用,而且,強強聯合后的企業將更具備國際視野。不再是傻干,而是更顯智慧的聰明干”。
挑戰
中國國企改革下一步需要面對的,將是從十多年前的央企力爭“前三名”的目標,沿襲蛻變到打造國家公司目標的一輪新挑戰。
國辦《意見》敲定此輪兼并重組的目標:到2020年,中央企業戰略定位更加準確,功能作用有效發揮;總體結構更趨合理,國有資本配置效率顯著提高;發展質量明顯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跨國公司。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從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便有多家央企跨入兼并重組改革之列。以早前應市場化需求合并的兩家國有獨資大型集團為例,這兩家國有獨資大型集團合并后,截至目前,仍在就業務內容,企業定位等問題進行磨合。
按照國辦《意見》的要求,為了“創新發展一批”,將搭建國際化經營平臺。以優勢企業為核心,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搭建優勢產業上下游攜手走出去平臺、高效產能國際合作平臺、商產融結合平臺和跨國并購平臺,增強中央企業聯合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
分屬前述兩家國有獨資大型集團中的一家子企業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在“商產融結合”方面,這兩年來企業自身已經做過不少探索,但是,仍需持謹慎態度。根據該企業參與的一個產融結合項目,該企業相關人士評估,從項目的總平衡資本金現金流量表預測,企業分別在2014、2017、2019年(第1、4、6年)共計投入資金42500萬元,于2021、2023、2027年(第8、10、14年)共計退出資金40000萬元。第14年共計收回投資94%(具體投入退出以項目公司運營情況及股東會決議確定,可能有所變化)。剩余2500萬元在特許期最后一年(第30年)一次性收回。
“如果說企業合并后,我們取得了多少成績,具體對哪些項目起到了促進作用,現在還不好評估,畢竟合并的時間還不長,有沒有效果,有什么效果,還需要磨合,更需要時間來應證”。該企業一名知情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
再以國辦《意見》中提及的“煤炭”領域為例,上述國資人士舉例,日前剛剛公布的中央企業煤炭資產管理平臺也將給行業內的企業重組拓展開更具想象的空間。他說:“有了這個資產平臺,中煤能源和神華集團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了,中國煤炭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也更大了”,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推進相關企業兼并重組,將在去產能上發揮更大效用,但也不排除更多未知和挑戰的來臨。
從做大資產規模的目標,到這一輪的“強強聯合”目標;從李榮融時代的歷史回溯,到這一輪兼并重組的脈絡;未來如何在宏觀經濟戰略圖景下面,探索出一條真正符合市場邏輯的方式,以塑造出一批真正有競爭力的全球公司,是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正面臨的新課題。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直言,這一輪兼并重組改革需要謹防“一邊壓縮一邊膨脹”。這其中需要引起重視的一點便是,應該用市場化的辦法來瘦身。
曾親歷上世紀國企改革的周放生回憶道,20多年前,因為沒有《破產法》,更多采取行政方式搞兼并重組,但自從推行市場經濟,加上破產法的出臺,現在再來去僵尸、去產能,到底是以行政方式為主,還是以市場方式為主,站在了十字路口上。
從數量上的單純整合,到今日的“強強聯合”,未來的中央企業兼并重組,將不僅僅止步于這5組10家央企。而伴隨著挑戰與更多的重組探路,更多具有世界一流影響力的“國家公司”將可能誕生在這一輪國企國資改革過程中。
文章摘自《煤文化》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