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
800062360
歡迎訪問混改并購顧問北京華諾信誠有限公司!
北京、上海、重慶、山東、天津等地產權交易機構會員機構
咨詢熱線:010-52401596
國資國企動態
2016-07-15
據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介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中糧集團、國投公司試點工作繼續深化,陸續將21項權利歸位于或授予企業,在此基礎上,選擇誠通集團、中國國新開展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選擇神華集團、寶鋼、武鋼、中國五礦、招商局集團、中交集團、保利集團等7家企業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落實董事會職權試點,在中國節能、中國建材、國藥集團、新興際華集團等4家的試點進一步深化。
中央企業兼并重組試點,選擇中國建材和中材集團、中遠集團和中國海運、中電投集團和國家核電等3對重組企業開展了試點。中央企業信息公開試點選擇中糧集團、中國建筑等2家企業開展了試點。剝離企業辦社會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試點選擇部分省份開展了試點。各地普遍將試點作為推動改革文件落地的重要抓手,今年上半年,各地共啟動國企國資改革試點147項,已有50項試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深化國企改革要著力體制機制創新
著力體制機制創新,要進一步提高認識,簡政放權,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要認識到,國有企業首先是企業,不是行政單位,必須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促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增強國企活力的前提是簡政放權,把屬于市場主體的權力真正落實到位。國資監管機構要加快向管資本轉變,有關部門也要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
著力體制機制創新,要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現在還有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不是公司制,而以企業法注冊。要加大股權多元化,推動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積極引入合格的各類投資主體,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著力混改促進國有企業機制創新,推動形成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董事會建設,深化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使經營自主靈活、內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市場化機制更加完善。
著力體制機制創新,要調動國有企業各類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各類要素活力。要加快完善既有激勵又有約束、既講效率又講公平的用工用人和薪酬分配的市場化機制;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領導班子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更好地發揮企業家作用,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善于經營、充滿活力的優秀企業家,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實行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暢通現有經營管理者與職業經理人身份轉換通道,董事會按市場化方法選聘和管理職業經理人,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加快建立退出機制。此外,還要加大正向激勵作用,抓緊研究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為領導人員放手改革、大膽管理提供制度保證。
著力體制機制創新,要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要進一步明確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地位,把黨建工作總體要求納入公司章程。要加強和改進對國有企業的監督,進一步提高監督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國企改革的下一步落腳點在哪兒?
現代企業制度要先行
習近平指出,要堅定不移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揮國有企業各類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各類要素活力。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有企業在產權主體多元化、規范董監事會和經營層權責、用人機制等方面已取得明顯進展,但仍有不少國企的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不完善,如股權結構不合理,國資委角色定位不準,“老三會”(黨委會、職工代表大會和工會)和“新三會”(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未有效銜接等。這就未能形成良性的公司治理機制,導致國企的現代企業制度虛有架子,治理問題突出。國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公司制改革的初衷,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國企機制僵化、權力失衡、監督不力等問題,建立和完善權力分立、相互制衡,實現科學決策的現代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易居研究院智庫研究中心總監嚴躍進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國企改革中的關鍵一環,加快完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既可提升國企競爭力,又能促進國企做強做大。
嚴躍進認為,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既要借鑒以往改革經驗,還要強化問題意識,著重擊破制約國企健康發展的“疑難雜癥”。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厘清企業勞動者、所有者、經營者的權利和責任,同時還要繼續推進董事會規范建設,形成有效制衡機制,把體制機制創新與企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國企活力。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上強調,當前,面對新常態、新形勢,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不懈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積極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遵循市場規律,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淘汰過剩落后產能,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國企改革30多年都改革了些什么?
1978-1984年 從國有國營到放權讓利
改革開放后,為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首要的問題就是要打破高度集權的國有國營體制,賦予企業一定的自主權。為此,以放權讓利為重點,開始調整國家和企業的責權利關系,解決政企不分、以政代企問題。國家還以兩步利改稅政策對國家與國營企業的分配關系進行了調整。所謂利改稅,就是將國營企業上交利潤改為繳納所得稅。第一步利改稅仍采用稅利兩種形式上交企業利潤,第二步利改稅,將國營企業應當上繳國家財政的收入,由“稅利并存”逐步過渡到完全的“以稅代利”。
1985-1992年 政企分開與兩權分離
人們在理論上認識到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是可以分開的,在保持國家所有權的前提下,可以將企業的經營權下放給企業。正是沿著這樣的改革思路,我們開始探索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以首都鋼鐵公司為代表的承包經營責任制被大多數企業所認同。
1993-2002年 現代企業制度與抓大放小
從1994年開始,國務院選擇了100家企業進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加上各地方選擇的試點企業,中央和地方共選擇了2500多家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試點。同時提出要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即“抓大放小”。
2003-2013年 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2003年以后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是與建立和完善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分不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堅持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分開。”在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推動下,國有企業改革進入了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產權制度改革新階段。
2013年以來 以實現國企功能為導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是新一輪國企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新一輪國企改革的特點是以實現國企功能為導向的改革。上述專家表示,未來112戶央企將被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兩大類,同時把商業類細分為“完全競爭性企業和對國家經濟安全命脈具有重要戰略性地位的企業”兩小類。在央企不同分類基礎上,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權激勵的取舍上都將有所區別。
未來改革加速或涌現央企并購重組浪潮
按照國企改革的漸進邏輯,改革已步入"深水區",多位參與過國企改革方案多輪討論的權威專家向《財經》記者表示,未來央企層面的改革將加速,或將涌現央企并購重組浪潮。同時,隨著改革路線圖的細節逐步厘清,操作辦法陸續祭出,事關中國經濟增長效率和轉型升級的國企改革,將有助于消除中國經濟的增長抑制、卸去增長拖累,迎來新一輪增長紅利。
文章摘自《中金網》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