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
800062360
歡迎訪問混改并購顧問北京華諾信誠有限公司!
北京、上海、重慶、山東、天津等地產權交易機構會員機構
咨詢熱線:010-52401596
國資國企動態
2016-05-31
導語:能源是世界各國都高度關注的領域,無論是風能、太陽能、核能還是其他能源,都牽動著整個經濟大勢。隨著形勢變化、技術發展,煤炭領域到底會有哪些變化呢?且看2016—2030年的能源圖紙。
展望“十三五”年煤炭工業發展
1從發展模式看
煤炭行業傳統的依靠數量、速度、粗放型的發展路子難以為繼,依靠上項目、鋪攤子、增加投資、擴大規模的發展模式走到了盡頭,行業發展必須轉向依靠質量、效益、集約型的發展模式。
2從發展目標看
能源結構優化,經濟結構調整,我國煤炭消費以年均2億噸增長的時期已經結束,煤炭需求增速放緩或階段性下降,將是行業發展新常態的重要特征。綜合權威機構研究成果,到2020年、2030年、2050年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由目前的66%逐漸回落到62%、55%和50%左右,煤炭消費峰值在45~48億噸。
3從發展動力看
煤炭行業必須摒棄高資源消耗、高環境損害和高投入、勞動密集型的增長,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轉向資源消耗少、環境損害小、人才技術密集、創新驅動型的發展道路,培育新產業、發展新業態,積聚新的發展動力。
4從發展約束看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需求總體偏弱,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化解過剩產能、推進結構調整任務艱巨。但煤炭行業轉型發展的路徑還不是很清晰,特別是在經歷較長周期高速發展之后,對新常態、新形勢還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如何統籌好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把握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點,構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5從發展保障看
我國煤炭資源的可靠性、價格的低廉性和利用的可潔凈性,決定了在今后較長時期內,煤炭作為我國能源主體地位不會改變;黨和政府確定的“煤為基礎、多元發展”的能源方針難以改變;雖然我國煤炭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下降,但煤炭需求總量還將保持適度增加;特別是隨著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發展,中國煤炭工業仍具有較大發展空間。煤炭領域“十三五”發展重點是調結構、轉方式,落實能源革命。
(一)煤炭生產革命。
東部地區原則上不建新礦,中部地區按照“退一建一”的模式適度建設接續,西部地區按照大型化、現代化、集約化、生態化的發展要求,圍繞大型煤電基地和現代煤化工項目,重點建設安全綠色高效煤礦,到2020年安全綠色煤礦產量達到30億噸。繼續加快淘汰煤炭落后產能步伐,重點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自然災害嚴重的煤礦和資源枯竭煤礦,爭取“十三五”淘汰落后1億噸、技術改造1億噸。進一步加大瓦斯等自然災害的治理力度,停止建設自然災害特別嚴重的礦井。爭取2020年煤礦數量減少到6000處,建成千萬噸煤礦90處,產能13億噸;30萬噸以下小煤礦控制在3000處以內。
(二)煤炭消費革命。
煤炭消費革命重點是減少煤炭直接散燒,以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替代分散中小燃煤鍋爐。力爭2020年用于電力、煉焦等中間消費的煤炭超過85%,終端直接煤炭消費量將由8.7億噸減少到6億噸以內,下降30%以上。加快推廣高效煤粉爐,逐步淘汰低效鏈條爐。發展超低排放燃煤電廠,力爭達到天然氣發電排放標準,到2020年現役低效、排放不達標爐窯基本淘汰或升級改造,全部實現達標排放,煤炭消費進一步向電力等重點行業集中。
(三)煤炭技術革命。
煤炭生產方面,推動整合高新技術的智慧礦山建設和無人工作面配套技術裝備研究。煤炭轉化和消費方面,在滿足最嚴格的環保要求和保障水資源供應的前提下,穩步推進新型煤化工升級示范工程及相關技術研究。2020年化工行業將達到3.5億~4.5億噸的煤炭轉化規模,其中煤制氣和煤制油具備生產條件的規模分別500億立方米和1000萬噸/年,年消費煤炭約2.2億噸。加快先進發電技術裝備攻關及產業化應用,加快700度超超臨界高效發電核心技術和關鍵材料的研發,促進煤炭資源高效清潔轉化。
(四)煤炭體制革命。
貫徹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精神,推進煤炭管理體制革命,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強化煤炭綜合管理,健全法制法規體系,工作重心由事前(準入)監管轉為事中(后)市場監管。繼續深化煤炭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推進企業兼并重組,2020年全國煤礦企業數量控制在3000家以內,平均規模提高到150萬噸/年以上,形成15個億噸級、15個5000萬噸級的大型煤炭企業,產量占全國75%以上。加快現代煤炭市場交易體系建設,構建由市場決定的煤炭價格機制,還原煤炭商品屬性,煤炭價格更加穩定,更加能夠反映煤炭生產成本和環境成本。
(五)煤炭領域國際合作。
推動煤炭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由過去以煤炭貿易為主向貿易、資源開發、工程承包和技術服務全方位發展。煤炭貿易方面,堅持市場化原則,南進北出,鼓勵進口優質煤炭資源,嚴格控制地熱值、高硫煤等劣質煤炭資源進口。資源開發方面,積極開展境外煤炭資源勘探開發,借力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投資煤炭領域基礎設施,重點開發澳大利亞、俄羅斯和蒙古等國。技術服務方面,積極承攬境外煤礦建設、技術改造及運營管理,帶動先進技術服務和裝備出口。
文章摘自《中國煤炭市場網》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