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以來,“阿拉伯之春”席卷了西亞北非地區,導致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四國政權更迭,部分阿拉伯國家陷入動蕩,敘利亞內戰仍在持續,國家前途未卜。
中國是阿拉伯國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面對西亞北非變局,中國堅持不干涉內政原則,尊重阿拉伯人民尋求變革和發展的愿望訴求,反對訴諸武力。中國秉持公道、伸張正義的立場,贏得廣大阿拉伯國家的理解和肯定。在中阿雙方共同努力下,中阿長期友好合作的大局并沒有因為阿拉伯國家的政治變革而改變,中阿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戰略合作關系仍沿著既定軌道向前推進。
中阿關系中最久遠、最活躍的是經貿合作,這是連接中阿人民的重要紐帶,給雙方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增進了中阿人民的福祉。然而,西亞北非劇烈動蕩對中阿經貿合作也帶來了一定沖擊,對包括貿易、投資、工程承包、人員安全等在內的中國海外利益造成了直接或間接、顯性或隱性的負面影響。如利比亞是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的重要市場之一。2010年中國有數十家企業在利投資和承包工程50余項,涉及房屋建造、配套市政、鐵路建設、石油和電信領域等,員工多達35000余人。利比亞亂局發生后,中國遭受撤回員工、工地遭搶、項目停工的嚴重損失。另據統計,2011年中國企業在阿拉伯國家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金額為229.1億美元,同比下降12.5%;完成營業額205.8億美元,同比下降8.6%;派出人員6.4萬人,同比下降19.4%;年末在阿拉伯國家工作人員約10萬人,同比下降36.9%。
西亞北非變局使中國海外利益受損的情況表明,中國企業在“走出去”之前要對目的地國的風險做出充分評估,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特殊管理、人員安全、設備看護等等,都應精心設定預案,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斷加以完善。
受西亞北非局勢的影響,一些原先準備與阿拉伯國家進行經濟合作的企業,為規避風險,急忙推遲或取消原定的發展計劃,有的甚至再也不愿涉足西亞北非地區,這種“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態,不難理解。中國企業要實施“走出去”戰略,到海外投資興業,遭遇風險不可避免,關鍵在于把挑戰和困難想得多一些,對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積極防范到位。這樣,“走出去”才既不會魯莽行事、盲目冒失,又不會因噎廢食、裹足不前。
中阿經濟互補性強,發展經貿合作前景廣闊。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都處于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關鍵時期。經歷政治變革、正在艱難轉型的阿拉伯國家面臨艱巨的經濟重建任務,它們急需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有的還對學習借鑒中國發展經驗、吸納中國企業投資抱有較大期待。相信這些國家一俟實現社會穩定,就會出臺政策措施吸引外資,這對于有實力、信譽好的中國企業來說,是“走出去”的好機遇。
期待未來在西亞北非的土地上,能夠看到更多中國企業穩健的身影。
�。ū疚恼抡�5月14日《人民日報》)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