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降低投資需求,采取財務保守主義,盡可能多持有現金
全球性通脹對每一個企業都是無法回避的現實,通脹肯定會給少數企業帶來有利的方面,比如產品價格上漲,但對大多數企業來說,由于市場競爭的壓力以及消費者需求的價格彈性等問題,其產品價格很難同步上漲,通脹將大大壓縮這些企業的贏利空間。
通脹的壓力對國企可能更大。那些身處資源型行業的企業,其單個企業的產品價格就會對物價水平有著較大的直接影響,在防止通脹作為宏觀政策首要目標的前提下,對這些企業的產品價格控制就成為可選擇的有效方法。在原材料、人工和資金價格均上漲的情況下,產品價格管制無疑宣布了這些企業冬天的來臨。比如電力行業就是這種情形。
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天生具有承擔社會責任的功能,國企的社會性質決定了其不可能是一個純粹的理性經濟人,應更多追求社會福利的改進。即使沒有接受產品價格管制的企業,不能也不應該像其他類型的企業那樣趁火打劫。在通脹時代,如果國企趁機轉嫁成本壓力,并且在轉嫁的過程中甚至增加了利潤,那就意味著這些企業忘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
如果不能通過提高產品價格轉嫁成本壓力,國企必然會因承擔社會責任而導致贏利下降甚至虧損。此時必要的財政補貼有助于緩解國企的壓力。不過,財政補貼畢竟有限。通脹壓力必然會引致持續的緊縮政策,這會使企業的融資空間被壓縮,資本成本會上升。每一個企業都將感受到資金的壓力,國企同樣也會面臨捉襟見肘的局面。
企業遇到緊縮政策感到資金緊張,很大程度上來自前期的過度投資。股市的牛氣沖天和宏觀經濟的景氣度上升不僅使得企業的錢袋鼓鼓,而且也讓管理者的信心滿滿。把國企做大做強的戰略不斷激勵著企業去投資,既持續擴大原先的生產規模,又試水各種新的行業,進行多元化布局。投資規模的擴大反過來又刺激金融市場和投資者情緒,雙方互相鼓勵,鑄就了高企的投資水平以及隨后而來的經濟熱度。通脹首先是一個貨幣現象,背后則是企業擴張步伐太快使然。
過度投資的另一個表現是企業進行大量的股權投資。以實業投資的名義,從金融市場和機構融入資金,然后轉手利用時間差投入到股市,表面上看是戰略投資,實際上無非是想趁投資者情緒高漲時獲取可觀的投機收益。但當市場大勢趨于悲觀之時,股權投資的效果開始反轉。如果及時抽身,還可以滿載而回;倘若來不及抽身,就可能血本無歸了。
當緊縮性貨幣政策開始后,由于貨幣政策具有滯后性,當公司開始在今年繼續實施其積極的投資計劃時,突然發現錢袋開始有點癟了。特別是對于那些股權投資上遭受損失的企業,開始感覺到現金的寶貴,考慮到政策的滯后期以及持續緊縮的累積效應,那么明后年很可能是企業最“缺糧”的時期。
有遠見的企業應該從現在開始做出果斷決策:主動降低投資需求,采取財務保守主義,盡可能多持有現金。如何才能抱著現金過冬?很簡單,把不必要的多元化投資削減掉,重新回到專業化軌道;加強內控,通過內部挖潛來節約成本費用,做到節衣縮食度難關;冷靜反省做大做強的戰略,避免一口吃成大胖子的幻想。(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國企》雜志
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