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
800062360
歡迎訪問混改并購顧問北京華諾信誠有限公司!
北京、上海、重慶、山東、天津等地產權交易機構會員機構
咨詢熱線:010-52401596
國資國企動態
2013-09-14
相比于以往其他地方的國資改革探索,2011年,湖北省試圖通過立法的方式,進而推動國資全監管――“大國資”的動作,引起了研究界的廣泛關注,而這一動作,湖北省也已準備了8年。
湖北省的這一立法改革路徑,同時它也將國有資產的監管范圍擴大至整個國資領域――不僅包括行政事業單位的經營性國有資產,也包括一直被視為國資監管難點的金融國資和文化國資。
上海天強咨詢管理公司總經理祝波善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些立法條款在全國省級范圍內都是重大突破,像湖北這樣能把國有體制改革做到這樣徹底程度的地區并不多。
“行政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改革同政府職能轉化直接糾結在一起,已經成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了,湖北的做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祝波善說。
當然,立法只是為國資監管提供了一種嘗試,至于具體效果,仍需要時間驗證,以文化國資為例,正如湖北省國資委副主任魯力軍對本報記者所說:“現在文化企業出資人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但其他問題怎么管,我們還在繼續研究。”
立法固化改革成果
據財政部的統計,全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總額高達10.42萬億元,凈資產占全部國有凈資產總額的三分之一,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有待改革的經營性國有資產,這些資產從主管單位脫鉤改制的進程十分緩慢。
2004年以來,湖北省累計有262戶省直機關企業進行了脫鉤改制,涉及資產約達500多億元,共安置職工15.65萬人。到2010年末,除了金融和文化行政事業單位的經營性國有資產外,其他行政事業單位的經營性國有資產已經全部進入到湖北省國資委,成為出資人完備的企業。
今年5月26日,湖北省通過的《湖北省企業國有資產監督條例》(下稱《條例》),目的是將八年的國有資產改革成果用立法鞏固了下來,又給未來的改革提供了一個規范性的框架。
據《條例》,不僅通過立法將國有資產的監管范圍擴展到了行政單位、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投資的企業或者經濟實體的國有資產,以及各級人民政府授權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管理的其他國有資產。
同時,《條例》亦明確了國資監管機構作為直屬特設機構承擔“全覆蓋監管”的職責,還建立了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統一納入、委托管理”的體制。
魯力軍對本報記者透露,整個《條例》籌備時間并不短,從2006年開始已經著手準備了《條例》的草稿,其間經歷過反復的調研、討論和修改,最初各部門對全覆蓋監管的看法并不統一。
“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金融國有企業的監管問題,一個是文化企業的國有資產監管問題”,魯力軍對記者表示,“關于金融企業國有資產監管的問題,主要是上位法對這個問題一直沒有明確;而文化企業的監管問題則在于其處于意識形態這一特殊領域。”
這兩個領域也正是全國其他省份難以實施國有資產全覆蓋監管的兩個領域。
就金融企業而言,在中央層面,金融企業國資目前由財政部或匯金來實施管理;在地方層面,政府授權的管理部門則不一而足,有的放在財政部門,有的放在國資部門,有的放在金融辦。近幾年地方金融資產規模不斷擴大,同時其發展風險又同地方融資平臺等互為交織,亟待規范管理。
魯力軍表示,湖北省能推進改革的優勢在于,其省屬控股或參股的金融企業并不多。湖北省屬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湖北銀行的大股東是湖北省國資委所監管的湖北能源集團;湖北省中小企業投資擔保公司已經被湖北省政府授權湖北省國資委監管;交銀國際信托有限公司中有湖北省財政廳所持有的15%的股份,但這一股份也已經由省財政廳通過托管協議委托省國資委管理。所以整體而言,湖北省實施全覆蓋監管在金融領域已經沒有懸念。
剩下的主要是文化企業的監管。
文化企業的特殊性不僅在于其產品在意識形態領域,更因為很多文化單位至今沒有實施企業化改革,這是很多地方擱置改革的主要領域。
全國范圍內,江蘇省的文化事業單位轉為企業的工作進行得最為徹底。該省于2009年適時出臺了《江蘇省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辦法》(下稱《辦法》),由該省各級財政部門代表本級人民政府對文化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企業重大事項的決定權會同黨委宣傳部門、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對企業重大事項實施審核。但是,對于如何實施企業從產權到薪酬的各項管理,當時的改革模式并沒有明確。
湖北省的情況則更代表了全國大多數省份,即大部分文化事業單位并沒有實施企業化改革,如何在這種情況下尋求漸進性的改革?
《條例》中提出,建立了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統一納入、委托管理”的體制。《條例》規定,“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履行文化企業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負責國有資產基礎管理工作,委托有關部門對文化企業的國有資產實施具體監督管理”。
此前,也有其他省市采用了委托方式將國有資產的監管交給同企業相關的政府部門。但湖北的做法并不是全部委托,而是緊抓資產,具體業務部分放權。除了采編、編演等文化業務和日常管理之外,讓以往文化企業自主性很大的產權、薪酬、投資、公司治理都納入同其他企業統一的監管之下,為迎接未來湖北省文化類事業單位企業化改革重組潮埋下了伏筆。
那么為什么國資監管部門要堅持抓住資產監管?
“對國資委而言,我們并非一律統統強求人權、事權,但一定要管資產,只要有了資產,才有資本運作的平臺,才能合理配置、提高效率。”湖北省國資委主任楊澤柱在2011年舉行的全省國資監管工作會上如是說。
“現在文化企業出資人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但其他問題怎么管,我們還在繼續研究。”魯力軍說。
改革業績增加改革籌碼
湖北省能放手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來接手改革,除了省級領導重視之外,以往曾用成績啃下改革的“硬骨頭”可能是最大的動因。
同全國的情況類似,最初從各部門脫鉤移交給省國資委的企業大部分都是資產規模較小、經營狀況較差的困難企業。主管部門不愿要,企業也不愿改。
熟悉湖北省情況的知情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因為企業改革觸碰到了相關利益方的“蛋糕”,在改革的初期,一些原有企業主管部門態度不積極,個別企業對國資委的管理抵觸得很厲害,甚至到了“咬緊牙關”不給省國資委報送企業報表的地步。
鑒于改革初期阻力很大,湖北省不僅靈活設置了改革過渡期,統一設置了困難企業集中托管平臺,還通過多種策略促成大企業發展為行業平臺,帶動了全部國有企業的改革。
湖北省三環集團是湖北國資九大板塊的代表。從原有行政事業單位脫鉤時,該集團當時的主業龐雜、大而不強、經營困難。
“在改革之初,接手當代公司的八家企業后,集團公司所屬企業有2家處于長期停產狀態,12家企業虧損,更由于部分企業的穩定問題突出,致使集團公司不得不將主要精力用于維護困難企業的穩定。”湖北省三環集團相關負責人并不諱言企業以往的窘境。
當三環集團劃歸湖北省國資委后,省國資委給三環集團提出的改制思路是分類改制、一企一策,同時突出主業、合并改制輔業、退出扭虧無望的企業,使得三環的主業集中度達到98.9%。從2004年到2010年,利稅年均增幅為53%,職工年均收入的年均增幅也達到了26%
原屬湖北省林業廳下的湖北省木業總公司在整合前有市場無資金,湖北多福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則是有資金無市場。湖北省國資委在整合中把這兩個資源互補的企業放到了一起。
“重組后的第一年我們便扭虧為盈,圓滿完成了省國資委下達的目標任務,保住了一個品牌,挽救了一個企業”,福漢木業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重組使福漢重新煥發了生機。企業利潤幾乎一年翻一番;職工人均月工資水平從重組前的1021元增加到目前的2824元,增長了176.6%,真正實現了企業創效益、員工得實惠。”
經過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到了2010年,湖北省全省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資產總額達11948.83億元、完成增加值2512.9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9026.98億元、實現利潤586.24億元。這些成績讓地方政府看到了進一步改革攻堅的方向。
多地“開花”全覆蓋
本報記者注意到,除了湖北,全監管已經成為探索的一個新方向。
長沙市政府在今年7月就表示,同意授權市國資委對除金融企業國有資產外的全市企業國有資產實施全面監管。上海市早在2009年明確將市屬經營性國資統一納入國資監管范圍,并采用了由市國資委委托其他部門監督管理的模式。更早的深圳市國資委,其從成立開始就承擔了深圳市所有市屬國有企業的監管工作。
據國務院國資委統計,全國有28個省級國資委和70個地市級國資委監管范圍已經涵蓋了金融類國有資產。
在國資委的初創和起步階段,無論是國務院國資委還是地方國資委,監管的原則是“少而精”。但近幾年企業國有資產改革成績似乎讓國資部門更有底氣促進政府實施擴大改革面。
今年6月末召開的全國國資委系統指導監督工作座談會上,國資委更是再次明確了“指導推動經營性國有資產的集中統一監管”是“十二五”時期國資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
行政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是否改、如何改,按照《企業國有資產法》,各級政府還是最終決策人。本報記者注意到,在行政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必須實施監督管理改革的大方向下,也有很多地方選擇了財政部門予以參與。
一位國資研究專家對本報記者表示,財政部門的優勢在于其對這些經營性資產原有財政收支關聯可以很自然地延伸出監管職能,而國資部門的優勢在于其作為政府特設機構的獨立性和國資管理的專業性能有效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祝波善認為,國資委的主要任務就是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但缺陷是對不同行業企業業務發展的個性化考慮不夠。
“在當前情況下,我個人覺得是‘有為才有位’,實行全覆蓋監管的首要前提是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而獲得支持的前提則是你是否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已經取得了令政府滿意的成績。”前述專家說。
(摘自:《第一財經日報》)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