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財富》雜志發布的2013年全球500強最新排名中,中國上榜企業高達95家,是除美國之外上榜企業最多的國家。國家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中國企業表現醒目反映了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上升。但與此同時,也需清醒認識中國企業發展現狀和不足之處,切勿沾沾自喜,以防中國企業“500強”止步“500大”。
企業發展壯大是國家經濟實力提升的基石。我國企業的國際地位是與我國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同步實現的。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世界排名第二。表現在500強企業排名上,是自2011年中國上榜公司數量超過日本后,一直保持著上榜企業數目第二的位置。在2013年的榜單上,美國企業在500強中占據了132個席位,排名第一。中國上榜公司達到95家,其中有16家新上榜公司,新上榜公司的數量排名第一,反映了中國企業的較好上升勢頭。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跨越式的發展使不少中國企業在較短的時間內追趕甚至超越了國外企業。榜單顯示,目前我國上榜企業中排名第一位的是中國石化,在榜單上排名第4位,成立于1983年。而在2013年公布的世界500強前10名中,有4家是歐美主要發達國家的跨國石油公司,他們成立的時間平均比中國石化要早80年以上。中國石化新聞發言人呂大鵬說,中國企業用一代人的時間,從規模上成功趕超國外企業的百年發展歷程。
從所有制屬性看上榜的中國企業,這些企業仍然以國有企業為主。有專家表示,這反映了國有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現實。國有企業作為全民所有制的企業,對國家最直接、最主要的貢獻是稅費貢獻。數據顯示,在全國財政收入中,國有企業的稅收收入占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國有企業的發展壯大,對于提升我國財力,緩解財政剛性支出不斷上升,同時財政收入下降的矛盾很有作用。
從企業所屬產業來看,我國上榜企業以傳統制造業為主,入圍企業除了金融企業外,屬于服務業的很少。不少企業分布在鋼鐵、汽車、資源、化工、金融等領域,而且一個奇怪的現象是,近年來我國鋼鐵、汽車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經濟效益大幅度滑坡,但依然榜上有名。汽車行業雖然發展迅速,但市場銷量好的大部分是合資企業中外資的品牌,自主品牌的民族汽車仍需繼續發力。這種現象,與發達國家上榜企業不少是現代服務業與高端制造業不同,反映了我國仍需繼續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與高端制造業。
同時,也有一些中國上榜企業在資本市場表現不佳。比如今年再度上榜的中國遠洋,在財富500強中排名全球401位,行業排名全球第二,但上市公司連續虧損。專家表示,這主要是由于世界500強是用營業額排名,所以不少企業是因大而上榜。在這種情況下,切不可因大而自傲。因為企業的品牌和持續的盈利能力是競爭力的關鍵,如果企業空有規模而沒有盈利,或者缺乏穩定的盈利前景,就很難對投資者有足夠的吸引力。
據了解,在另一個全球排行榜“全球最佳品牌100強”中,中國內地至今還沒有一個品牌上榜,反映了我國企業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為何95家世界500強企業,卻不能擁有一個進入全球100強的品牌,值得深思。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較快增長,中國企業前期的高速成長已經為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規模已經有了顯著提升的情況下,未來中國企業應更加注重產業的轉型升級、品牌服務的提升,進一步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本文章摘自7月14日《經濟日報》)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