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
800062360
歡迎訪問混改并購顧問北京華諾信誠有限公司!
北京、上海、重慶、山東、天津等地產權交易機構會員機構
咨詢熱線:010-52401596
國資國企動態
2013-09-03
財富世界500強排名榜單上眾多的中國企業群星璀璨,令人欣喜。有不少專家、學者和企業負責人對這一榜單進行了深入解讀。
“說是‘500強’,其實看《財富》雜志(Fortune)英文版就可以知道,‘Global 500’譯成中文,表述為‘500家’或許更為客觀。”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放生對記者說,“仔細研究可以看到,‘500強’中有不少虧損企業,其中不乏中國企業。”盡管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財富》“Global 500”排序的依據是企業營業收入,反映的是經營規模,與轉變發展方式、提升創新能力的方向并不一致,但大家仍習慣上稱之為“世界500強”排名。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介紹說,國外比較有影響的企業評價還有《福布斯》的企業排行榜,主要是依據企業的資產規模,另外,英國《金融時報》對上市公司每年也有一個排名,主要依據上市公司某一個時間節點的市值。無論哪種指標,都有其參考價值,也都有其局限性。
另一方面,盡管一批通過市場競爭強大起來的競爭性行業的企業進入“500強”當之無愧,如中國建材集團、中國醫藥集團,但當前最緊迫的是按照“十二五”規劃要求,推動企業由“大”轉“強”。片面追求規模指標不利于企業轉型,反而會助長盲目擴張,粗放經營業績(政績)目標,搞排行榜崇拜,部分企業(和地方政府)把進榜定為政績,是一種有害的傾向。
此外,針對中國是否應建立自己的企業競爭力評價標準的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政軍認為,用營業收入指標作為評價體系比較直觀,容易比較。同時,他也承認,“大”的標準容易確立,“強”的標準卻很難制訂。“單憑幾個財務指標不能反映企業的競爭力,這些指標很容易受景氣周期的影響。”張政軍說,“尤其是過去的業績不代表未來,而客觀講,相當一些中國大企業還缺乏真正的危機歷練和檢驗。”
“強是一套綜合性的指標,是相對意義上的指標,目前世界上并沒有哪個專業機構對企業競爭力的‘強’作出了系統全面的評價指標。”周放生說,“國際上評價企業的強弱都是跟行業掛鉤的,誰的行業地位占據強勢地位,業內就會公認它強。”他認為,國內企業有“強”的情結,另外,也有“強”的客觀需要。因此,建立一套中國企業自己的“強”的綜合指標體系有必要性。據了解,國務院國資委去年聯合有關專業機構、專家學者組成課題組,制訂的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要素指引,被認為相對比較客觀,有借鑒意義。
為做強做優中央企業,使中央企業由中國一流向世界一流企業方陣邁進,國資委確定了世界一流企業的13項共性要素,包括:建立起規范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主業突出,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自主創新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明顯優勢;國際化經營與運作能力較強,跨國指數較高;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具有合理的經濟規模與較強的盈利能力;內部改革適應國際競爭要求,激勵約束機制健全;集中有效的集團管控模式;風險管理體系完善,擁有較強風險管控能力;管理信息化處于較高水平;重視領導力建設,建立起學習型組織;具有先進獨特的企業文化和較強的社會責任。國資委還組織課題組研究制訂了《做強做優中央企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要素指引》,對上述13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因此,企業在上述方面取得的進展應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我們學習西方企業的發展路徑和管理經驗是為了實現自身快速成長,但是我們也用不著在學習西方經驗中妄自菲薄。中國經濟能如此快速發展,是因為有一批優秀的企業、優秀的企業家、優秀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在發揮作用。西方有喬布斯,中華民族也應該有自己的企業英雄,有中國的喬布斯。”帶領中國建材集團和中國醫藥集團同時進入“財富500”榜單的“雙料”董事長宋志平對記者說。
(本文章摘自7月15日《經濟日報》)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