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
800062360
歡迎訪問混改并購顧問北京華諾信誠有限公司!
北京、上海、重慶、山東、天津等地產權交易機構會員機構
咨詢熱線:010-52401596
國資國企動態
2013-09-02
從新中國第一座汽車制造廠奠基算起,中國汽車工業已經走過整整60周年。60年風雨,60年奮進。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中國汽車工業伴隨著新中國一起成長。在曲折崎嶇、充滿理想和信心的發展征途中,中國汽車業從步履蹣跚到大踏步邁進,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制造大國,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
如今,在動蕩不定的全球經濟格局下,迅速崛起的中國汽車工業格外受到世人矚目。中國汽車業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汽車業界乃至整個工商界刮目相看。
中國汽車業的巨變,可圈可點,值得驚嘆。
尋求崛起動力
60年前,中國汽車產量為零。當時,歐美汽車工業發展已超過半個世紀之久,他們曾經把汽車先后用于兩次世界大戰,但中國人還沒有造出來一輛汽車。舊中國留下為數不多的汽車修配廠,是當時中國汽車工業的全部家當。
1949年10月,剛成立的國家重工業局決定成立汽車工業籌備組,新中國的汽車工業在一窮二白的廢墟上,開始了艱難的起步。
1950年春,汽車被列入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重點工業建設項目之中。在開國領袖們親手鋪開的第一幅工業藍圖里,汽車工業占有重要一席。3年后,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又過了3年,中國有了真正自己制造的汽車!在這樣的速度激勵下,此后的不長時間里,中國汽車工業邊學習邊消化吸收邊自主創新,很快就培育和奠定了在當時并不亞于日本和韓國的汽車工業基礎。
那個年代造汽車,起步的困難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工業基礎薄弱,配套條件缺乏,技術圖紙、研發力量完全依賴外方,甚至連如何安排一道制造工藝、如何調試一臺儀器設備,乃至如何管理一個汽車制造車間,都需要從頭學起。
當國際環境突然生變之時,中國汽車人發現,在世界汽車工業競技場上,我們經受著巨大考驗。
國內外形勢的不斷變化,讓我們與世界汽車工業的距離越拉越遠。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汽車業在艱難中前行。到1978年,資金短缺,技術落后,產品換型極慢,制造能力極弱,卡車缺重型車、少輕型車,轎車幾乎空白,零部件基礎薄弱,生產布局“散、亂、差”……中國汽車工業陷入嚴重的困局。
當時,中國汽車年產量不到15萬輛。其中,轎車不到3000輛,全國民用汽車擁有總量不足136萬輛,占世界汽車總量的比例為3.5‰,還不到美國的1%。國內主要汽車品牌,如解放、紅旗、躍進、上海等,在國際市場談不上有什么影響力。國內主要汽車制造基地——長春、十堰、北京、南京、上海、濟南等,全部年產量加起來還不足當時跨國汽車公司一個主力工廠年產量的一半。
1978年12月,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黨、全國的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中國汽車工業也在改革開放的春天里打開了大門。
然而,此時的人們才驚奇地發現,門外的世界早已今非昔比。世界跨國公司憑借其強大的技術優勢、資本優勢、產品優勢和管理優勢,已經完成了對世界主要市場的瓜分。中國汽車工業面臨著比新中國建立初期要嚴峻得多的競爭形勢。
中國人勤勞、勇敢,更有數千年文化積淀的智慧。引進技術,合資合作,新中國汽車業開始了新的出發。
從重新引進國外技術生產輕型載貨車,到第一家合資生產乘用車企業的誕生;從汽車零部件企業合資合作,到整車企業紛紛引進技術或者合資造車;從原有國企一家獨大,到民營企業由小變大;從在國內計劃配置銷售汽車,到汽車走入家庭乃至走向國際市場;從學習借鑒國外先進技術造車,到研發創新打造一個個自主品牌……
所有的艱難困苦,都沒有阻滯中國汽車工業前進的步伐;所有的外部壓力,都沒有減弱中國汽車工業自主發展的決心。當中國汽車工業崛起成為事實的時候,我們收獲的不只是汽車大國的地位,更有豐厚的精神財富。
適逢歷史機遇
世界工業發展史證明,任何一個國家工業的崛起,都不是偶然事件的天賜,它一定是歷史發展的客觀性和人們堅持發展的能動性相互結合的必然結果。其內在的邏輯是,客觀條件提供機遇的基礎,能動性提供抓機遇的動力。
中國汽車工業也不例外。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始終十分重視汽車工業的發展。
共和國的旗幟在天安門廣場剛剛升起,毛澤東同志出訪時就提出了我們也建“這樣的汽車廠”的設想。隨后沒幾年,他親筆題寫“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紀念”奠基詞。
1978年底,改革開放的號角剛剛吹響,世界之窗向我們打開,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果斷批示:汽車工業“合資經營可以辦”。
幾十年里,中國汽車業一次次感受到了共和國領導人的關懷,以及政府的強大能動作用。即便是在“文革”期間,二汽建設也牽動著國家最高決策層的目光。在國家后來的“五年計劃/規劃”中,“汽車”、“交通”總是作為關鍵詞存在。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歷史機遇,在這些關鍵詞的重復中逐漸形成。
這種巨大的能動作用,還體現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上。在我國汽車工業發展歷史上,曾經有幾次具有“大動員”色彩的重大事件:為了建設一汽和二汽,以及后來一些為“三線”服務的汽車工業項目,都是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生產要素,全力以赴地為目標服務。
作為這種制度優勢的延伸,以1994年《汽車工業產業政策》、2004年《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以及2009年《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為代表的中國汽車產業管理政策,大膽突破了歐美日汽車工業發展模式,用看得見的手,有力地掌握著汽車工業的基本方向。由此奠定的汽車工業基礎,成為新世紀中國汽車工業抓住新機遇的關鍵本錢。
然而真正的歷史機遇,卻無一例外地來自市場。連接生產和消費兩端的市場,就像一只靈巧無比的手,撥動著存在于它兩端的每個人的心弦,調動著不亞于計劃經濟之手所能夠調動的一切資源,為新的歷史機遇服務。
對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摸索了數十年的新中國來說,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無疑是最大的。改革開放,讓中國加速從貧窮走向富庶,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落后走向進步。有歷史學家說,改革開放對中國發展的意義,怎么評價都不過分。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機遇”成為世界熱門話題。許多有識之士聯想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行”的需求必將迸發出來,形成不可阻擋的“轎車進入家庭”的潮流。
世界汽車市場有這么一個規律: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的時候,該國就到了汽車大量進入家庭的階段。而在20世紀末的中國,雖然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但東部某些經濟發達地區已經率先進入私家車普及階段。
今天,在人們看來,這個巨大機遇,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經過艱難奮斗造就的一種歷史必然。許多人最初都以為是“夢”,還是在滿大街都是自行車的年代,有人產生了轎車進入家庭的夢想。當這個夢想在少數先富裕起來的人身上實現的時候,那些長年游走在世界汽車市場的資本欣喜地發現:中國汽車消費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正在快速縮短。
于是,在短短十余年,“井噴”,這個形容自然特定現象的詞匯,多次被海內外媒體用來形容中國汽車市場。
機遇的拉動力是強大的。改革開放后,過去請都請不進來的汽車跨國公司紛至沓來,一再復制合資合作的直接投資模式,分別與中國汽車工業的主要本土生產商建立了一批合資公司,陸續帶來了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品。一時間,中國成為世界汽車工業共同關注的戰略要地。
機遇,同樣給我國自主汽車企業帶來無窮活力。通過合資合作、引進消化吸收,我國汽車企業徹底擺脫了封閉、停滯狀態,在技術創新、配套體系、企業管理、制造能力、市場營銷等方面,不僅全面實現了市場化,而且不斷提升著國際競爭力。中國一汽、上汽集團、東風汽車等一批集團公司脫穎而出,陸續躋身世界500強;奇瑞、吉利、福田、宇通等一大批后起之秀脫穎而出,自主能力全面增強,與世界跨國公司的距離逐漸縮小。
實現產業夢想
60年盤點,我們不會忘記那些為新中國汽車業做過貢獻的一代代汽車人。
拂去戰場的煙塵,為了一個嶄新的事業,他們不計勞苦開始了又一次創業;跨出校門,離家千里,他們踏上了職業生涯的歷程;抱著理想和希望,默默無聞,他們獻身于新中國的汽車業……
從冬天寒風凜冽的東北平原,到崇山峻嶺的秦巴腹地;從美麗富饒的江南水鄉,到塵土飛揚的黃土高原,新中國的大地上,留下了一代代汽車人艱苦創業的足跡。
60年盤點,我們欣然看到,中國汽車工業的成就令人鼓舞。
1949年至1977年,我國累計生產汽車125.25萬輛,只相當于今天一個月的總產量。其中,轎車只有1.22萬輛,只相當于現在一兩天的總產量。2008年,中國千人汽車擁有量50輛左右,而在1977年,這個數字是1.3輛。從2006年開始,轎車產銷量在中國汽車總產銷量中的比例已超過50%。更令人稱奇的是:2002年至2008年,中國汽車年產銷總量相繼跨越300萬輛、400萬輛、500萬輛、700萬輛、800萬輛和900萬輛大關,幾乎是每年跨越一個百萬輛臺階,年均增長率高達25%。在全世界汽車市場大蕭條的2009年,中國更是多次創造單月產銷量過百萬輛的奇跡。從2009年起,中國汽車(新車)產銷量連續位居世界第一,去年產銷雙雙超過1800萬輛,比十個韓國的汽車新車消費量還要多。行業人士預計,10年后,中國汽車保有量也將躍居世界第一。
轎車的迅速普及,大大改善了國人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質量和交通效率,促進了鋼鐵、石化、電子、化工和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汽車工業作為價值鏈很長的龍頭產業、支柱型產業,顯現出強大的帶動作用。
在世界汽車巨頭的眼里,中國開始變得舉足輕重。最近幾年,多家世界汽車跨國公司總裁公開表示,在世界上,中國已經成為“無可替代”、“不可忽視的”最重要市場。2009年,在全球汽車業罕見的蕭條中,中國市場一枝獨秀,展現了一個汽車大國不可阻擋的力量。
60年,我們還收獲了一份特殊的執著精神,那就是開放合作、自主發展。
中國汽車工業的壯大,離不開世界。只有開放,才能保持蓬勃的活力。最初,中國汽車包括廠房設計圖紙都是外來的。即便在“封閉”的特殊時期,中國汽車人也保持著與外部汽車世界的接觸。改革開放后,各種合資公司、獨資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開放,給我國汽車人帶來了先進的理念、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機制,使我們在短時間內走過他國長期探索出來的路程。
同時,開放,帶來的還有無情的市場競爭。在這樣的壓力面前,中國汽車業始終保持著自主發展的動力。自主發展是科學發展的題中之義,只有自主發展,才能在競爭中實現持續發展。
“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主創新”。這是幾十年來中國汽車人的深切體會。
于是,面對環境、能源的壓力,在現代科技飛速發展,世界汽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局面中,自主創新、打造自主品牌成為我國現今汽車業發展的主旋律。一大批自主品牌企業在國際化市場競爭中越戰越勇,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生力軍。他們開放但不依賴,自主但不自大。于是,在“中國制造”能力穩健提高的同時,我國汽車工業也快速積蓄著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力量。
人們期待著,也有理由相信,中國汽車業將會產生一次新的飛躍,從現在的汽車大國變為汽車強國,真正挺立于世界汽車業的先進之列。
(本文章摘自《人民日報》。)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