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國務院領導機構中,不少領導具有央企高管的經歷。新任國務委員兼公安部長的郭聲琨,有長期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工作的經歷;新任國務委員王勇,此前曾先后在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及國資委任過要職;新任財政部長樓繼偉,在過去的5年間曾是央企中投公司董事長;工信部長苗圩在躋身政壇前,曾在東風汽車公司任職高管多年。
除近期人事布局外,此前一兩年中,央企高管到國家部委或省市任職,已引起中外觀察家的注意。如此前從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任上調往福建省政府,后來被選為省長的蘇樹林;從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任上調往河北省政府,后來被選為省長的張慶偉,等等。在去年舉行的中共十八大會議上,央企“諸侯”馬興瑞、許達智、張國清、肖鋼、林左鳴、蔣潔敏、張喜武等央企高管,被選為中央委員或候補中央委員,再次成為中外人士關注的一道“風景線”。
觀察家評論分析認為,此舉既體現了國企與政壇的人才互動,也再一次體現了中央對國有經濟地位的重視、對國企高管培養選拔的重視。
國企興,人才出。國有經濟是我國政權的基礎,國企改革發展事關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和經濟安全。正是因為國有企業在國家經濟社會中所處的重要位置,中央一直重視國有企業領導班子的配備與建設,不斷給國企輸送人才新鮮血液。國企成了歷練干部的熔爐,是有作為干部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
近年來,通過國企這個實踐平臺的鍛煉和培養,造就了一批政治強、業務精、懂經濟、善管理的國企干部。他們是推動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中堅力量。
“良才美器,宜在盡用”。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十八大重申了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強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自然需要在政壇吸納一批年輕且富有活力、品德好且有才華、懂經濟且具有戰略眼光的干部。國企高管步入政壇,或黨政干部充實國企,這種常規性的黨政領導機關干部與國有企業干部交流任職,是繼續實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方略的需要,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變革時代的需要。
十八大報告指出:“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是保證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根本之舉。”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此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要推動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目標,就需要廣納人才,特別是廣納懂經濟、講政治、品行好的復合式人才。
(本文章摘自3月2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