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也是產權市場起步發展20周年。
產權市場是我國改革開放中發展起來的一個全新市場,它萌發于改革開放初期,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末,經歷了20年的艱難探索,終于迎來了規范發展的新階段。
產權市場發展20年里,完成各類產權交易約25萬宗,成交金額約1.5萬億元,帶動或涉及資產規模超過6萬億元,為成千上萬家國有企業的破產兼并、改制重組、資產結構調整提供了綜合配套服務,涉及上百萬國有企業職工的安置和上萬億國有企業債權債務的處置。
產權市場既是我國國資監管方式的一個重大創舉,起到了為國資
國企改革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又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非標準化資本市場,成為完善我國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現代市場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資本市場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回顧歷史,產權市場的發展道路并非平坦。產權市場的萌發,可以追溯到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從1979年到1988年的10年里,黨和國家作出了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戰略決策,從尊重經濟規律辦事,到以計劃經濟為主、以市場調節為輔,到實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再到計劃與市場的內在統一,為產權市場的產生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和政策條件。在此期間,國資
國企改革拉開厚重帷幕,體制僵化的國有企業逐漸有了生機活力,有了來自市場的競爭壓力,產生了通過市場進行兼并重組和產權轉讓的需求,為產權市場的產生提供了肥沃的實踐土壤。
中國產權市場在這種背景下破土發芽。1988年5月,武漢市企業兼并市場事務所的成立,標志著產權市場的正式起步。隨后的1年里,全國有25家產權交易機構正式掛牌營業,產權市場在全國蓬勃興起。
接下來的十幾年,產權市場風雨兼程,歷經了漫長的艱難探索,既有輝煌,也有衰落。1990年至1993年,產權市場第一次興起,得益于席卷神州的經濟體制大變革。到1993年末,全國共成立了170余家產權交易機構。
1994年,產權市場的發展遭遇了一次低潮,由于缺乏政策引導和有效監管,部分產權交易機構逐漸變成了股票交易柜臺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金融秩序,損害了產權市場的形象。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文,宣布暫停產權市場活動,各地產權交易機構紛紛關閉。
1995年,在總體有利的改革環境下,國務院及有關部委、地方政府在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制度探索,促進了產權市場的再次興起。到1996年底,全國各地設立了近200家產權交易機構。
但是,好景不長,1997年,由于市場定位不明、制度不夠完善等原因,一些產權交易機構盲目創新,沒有起到防止國資流失的應有作用,使產權市場再度陷入低潮。11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決定對涉嫌場外非法股票交易的產權交易機構進行清理整頓。次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向各地轉發了證監會提出的清理整頓方案,成都、樂山、武漢、淄博等地的一批產權市場被關閉,只有相對規范的少數產權交易機構繼續開展業務。
從1999年開始,在更為有利的外部環境下,積蓄了充足動力的產權市場再次復蘇。到2001年底,全國又出現了200余家產權交易機構,其中包括30余家技術產權交易所。
2002—2003年,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紀委、國務院國資委、地方政府的全面推動下,產權市場的發展迎來了歷史新時期。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把對產權的認識提到了新高度,提出建立現代產權制度,推動產權有序流轉,規范發展產權市場。國務院國資委聯合國家財政部頒布了《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3號令),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企業國有產權轉讓審核、掛牌、定價、鑒證制度,促進了產權市場的空前繁榮。產權市場交易規模迅速擴大,產權市場運行質量全面提升。3號令頒布實施后的5年里,我國產權交易總量相當于之前15年交易總量的近10倍。
現在,產權市場已經成為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調整,國資
國企改革發展,非上市企業特別是中小科技企業直接融資的一個重要市場平臺,贏得了國家高層領導的初步肯定和社會各界的積極評價,正逐步向一個具有中國特色乃至世界影響的全國統一市場邁進。
歷經風雨,終見彩虹,正是產權市場20年歷程的寫照。
來源:《上海國資》雜志
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