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日本新日鐵和韓國浦項制鐵與巴西淡水河谷達成協議:2008財年淡水河谷公司兩種不同鐵礦石的基準價格分別上漲65%和71%。隨之,包括中國寶鋼在內的世界各主要鋼廠都陸續與世界礦山巨頭達成鐵礦石基準價格談判協議,認同上述漲價幅度。2008年度國際鐵礦石協議價格談判由此降下帷幕。
這一結果讓國內鋼鐵公司震驚,也大大超出業內人士預期。不過從鐵礦石現貨價格來看,這一定價似乎又在情理之中。那么,此番鐵礦石漲價對中國鋼鐵業究竟影響幾何?既然國際鐵礦石漲價局勢已定,中國鋼企又該如何應對?在未來鐵礦石定價權爭奪戰中,中國鋼企應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鋼鐵業步入高成本時代
鐵礦石基準價大幅上漲對我國大多數鋼鐵公司來說意味著成本大量增加,整個鋼鐵行業的盈利水平和業績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其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中國鋼鐵企業原料成本將增加100多億美元。
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預計,2008年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將比2007年增加4000萬噸,總進口量將達到4億噸以上。按照進口鐵礦石協議價格上漲65%即每噸鐵礦石價格增加31.07美元計算,則2008財年(鐵礦石進口量按4億噸計)中國鋼鐵企業的原料成本增加量將超過100億美元,達到124.28億美元。如果考慮因進口鐵礦石協議價格大幅上漲而帶來的相關成本費用間接跟漲,那么,中國鋼鐵企業生產成本的增加量就會遠遠超過100億美元。
部分鋼鐵企業利潤空間將被壓縮。
近年來鐵礦石長期協議價格的連續上漲,對中國鋼鐵行業及相關產業產生很大影響。2003年至2007年,國際鐵礦石基準價格漲幅分別為8.9%、18.62%、71.5%、19%和9.5%。2008年鐵礦石長期協議價上調65%,這是鐵礦石價格連續第6年上漲。它將直接沖擊以長期協議礦為主的鋼鐵生產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會壓縮這些企業的利潤空間。巴西淡水河谷2008財年的協議價格為78.88美元/噸,比上一財年增長了31.07美元/噸,約合222元/噸。按每噸鋼消耗1.6噸鐵礦石計算,國內鋼企噸鋼成本將直接增加355元。如果考慮其連帶效應產生的間接影響,則國內鋼企噸鋼成本增加得會更多。
不同企業噸鋼成本增加各不相同。
由于擁有的礦山資源以及企業規模、產品結構、技術裝備水平和地域優勢等不同,各鋼鐵企業對原料漲價的承受能力也有差異。例如,擁有自有礦山的鞍本集團、包鋼集團、酒鋼集團、攀鋼集團和西寧特鋼等公司可以較好地承受鐵礦石成本上升的壓力但對于鐵礦石全部或者大部分依賴進口的寶鋼集團、武鋼集團和邯鋼集團等企業來說,原料成本的增加則更多地需要依靠產品漲價來向下游企業轉嫁。寶鋼、武鋼等國內一流鋼企以生產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為主,加上規模效應,其消化和吸收成本上升的能力遠高于中小型和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的生產企業,因此它們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能夠較容易地化解上漲的成本。
現階段,中國國內鋼鐵需求依然強勁,多數鋼鐵企業具備向下游行業轉嫁成本的能力。與此同時,人民幣的持續升值也將有助于減輕進口成本增加的壓力。研究表明,雖然進口礦協議價漲幅高達65%,但是以進口礦為主要原料的鋼企面臨成本上升的壓力卻仍然遠小于以現貨為主的鋼鐵公司。長期協議價格上漲對以現貨為主的中小鋼企并未直接造成影響。不過,一旦需求減弱,行情走低,這類鋼廠將首當其沖成為鋼鐵高價原料的犧牲品。
鋼材價格再創歷史新高。
鋼鐵企業向下游轉嫁成本,直接沖擊著鋼材現貨價格。事實上,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國內各大鋼廠便開始頻頻上調鋼材出廠價格。鐵礦石協議價格上漲65%的消息傳出以后,國內外鋼材價格紛紛上揚。進口礦協議價上漲成為推動鋼價上漲的一大動力,它加固了高成本對鋼材市場價格的支撐。今年以來全球鋼鐵企業為應對成本上升普遍大幅上調出廠價格,粗略統計,鋼材價格上漲幅度已達100-150美元/噸。目前國內外市場需求十分旺盛,各種主要鋼材產品的出廠價格不斷刷新最高歷史紀錄。鋼材價格的上漲已大大超過鐵礦石成本的增加。
鋼鐵業優化進程加快。
中國鋼鐵業正在步入高成本時代。鐵礦石漲價65%對大多數鋼鐵公司來說意味著成本大幅上漲。鋼廠成本壓力加大,促使企業優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鋼廠由于具有成本優勢受鐵礦石協議價上漲的影響相對較小,而一般中小鋼廠所受影響則很大。產品結構優化、以高端產品為主的鋼鐵公司,由于其產品附加值高、成本控制和轉嫁能力強,鐵礦石漲價對其影響并不大;而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的鋼鐵公司所受影響則較大。另外,鐵礦石自給率較高的公司在礦石價格上漲過程中優勢明顯,仍能有效維持較高利潤。
加速小型鋼企淘汰。
在國內市場供求基本平衡的環境下,鋼鐵企業生產邊際成本將成為鋼價的底線。鐵礦石價格大漲使得多數中小鋼廠利潤空間明顯減小。據了解,生產原料以現貨貿易為主的小型鋼廠2007年成本上升了55%以上,而執行長期貿易合同的大型鋼廠成本上漲的幅度只有12%,差距很大。鐵礦石價格的大幅上漲加速了小型鋼廠淘汰出局。
定價權爭奪戰
鐵礦石貿易基準價格大幅上漲局勢已定,中國鋼鐵企業面臨成本上升、資金緊張雙重壓力,全行業進入高成本期。加強成本控制,努力盤活資金,提升企業競爭力是國內鋼企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內鋼鐵企業一方面通過提高產品價格向下游行業轉嫁上漲成本,另一方面要采取戰略措施獲得更多擁有自主權的原料資源。建立穩固的海外原料供應鏈,節能減排,結構調整,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等是當前中國鋼鐵企業謀求生存和獲得發展的必由之路。
鐵礦石談判的失敗,折射出中國這個原料需求大國在定價話語權上的尷尬。中國對國際鐵礦石貿易量的需求份額占國際貿易總量的40%以上,理應擔當談判主席的角色,擁有協議定價話語權。然而,現在表面上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中國方面難于“首發定價”。礦山巨頭的要價每每與中國鋼廠的要求相距甚遠,無法達成一致,使得“定價權”常常與中國鋼廠無緣。自2004年中國正式參加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以來,國內鋼企代表僅一次“搶得”定價首發權。那么,在未來鐵礦石定價權爭奪戰中,中國鋼企應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其一,融入全球礦業體系。幾乎所有的澳大利亞鐵礦都有日本鋼鐵企業參與開采,巴西主要鐵礦石企業中也都有日本企業的身影。日本企業在鐵礦石價格上漲中的損失可以從供應商的紅利中得到補償,但是中國鋼廠幾乎沒有。日本鋼廠寧愿接受高漲價,也要維持長期合同體制。因此,日本鋼廠在與礦山巨頭談判時極易妥協于對手、達成一致,并搶得“首發權”。
其二,扭轉被動局面,抱團應戰。首先,我國鋼鐵企業要在充分研究市場的前提下,聯合國際鋼鐵巨頭(如新日鐵和浦項等)共同參與礦價談判,以增加談判砝碼。其次,我國鋼鐵企業要加快聯合對外開礦力度,與發展中國家合作開發鐵礦資源,多途徑拓寬鐵礦石進口渠道,增加鐵礦石自給能力,降低對鐵礦石出口大國的依賴度,在談判中改被動為主動。
其三,加強管理,整飭混亂。我國目前實行的鐵礦石價格定價體系中,只有寶鋼等大型鋼廠才有能力與國際鐵礦石巨頭簽訂長期協議,而更多的中小型鋼廠則只能通過現貨市場高價購買來自印度等國的進口礦石。這種局面必須改變,使鐵礦石現貨價格與長期協議價格基本一致。一些國際礦石供應商為牟取暴利,對中國出口鐵礦石采取現貨交易甚至是招標出售的方式,致使鐵礦石離岸價格遠高于長期協議價格,二者相差最高可達100%以上。鐵礦石現貨價格的暴漲使得國內鋼材價格水漲船高,更為處于壟斷地位的礦山巨頭漫天要價制造了托辭。因此必須對進口鐵礦石現貨市場嚴加管理,整飭混亂。
與此同時,中國鋼鐵企業必須努力做到:第一,確保國際鐵礦石供需關系基本平衡,甚至向供大于求的方向發展;第二,加速推進國內鋼鐵行業
并購重組進程,提高中國鋼鐵企業的競爭力,增加在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中的籌碼;第三,加大國內鐵礦石開采力度,最大限度地壓縮鐵礦石進口量,減少鋼鐵出口。
來源:《上海國資》
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