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私募的日子到底多么難過?《金證券》記者從深圳私募圈中獨家獲悉,上半年康曉陽[微博]執掌的天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試圖通過海通證券(10.09,-0.29,-2.79%)為新產品募集資金,不過最后只募得了幾百萬,新產品發行夭折。
據悉,目前私募行業中募集資金出現兩個現象:私募不得不先墊付資金再慢慢募集;單一新產品募資規模下降到2000萬左右已成常態。
天馬“折腿”
新發產品離奇夭折
“上半年天馬資產曾經準備發行一只新的產品,是通過海通證券來募集的,但最后只募集到幾百萬,天馬資產不得不放棄發行新產品的打算。”昨日,深圳私募圈一名資深人士向《金證券》記者爆料。當時這位私募人士所在機構也有募資打算,但被海通方面拿天馬資產做負面例子勸說放棄。
昨日,《金證券》記者致電天馬資產掌舵人康曉陽,其手機處于短信呼狀態,未能聯系上。隨后,記者致電公司公開電話,一名男性工作人員解釋,之前確實有打算和海通證券合作發行一只量化產品,不過因多種原因未能成行,“不單是募集的問題,有很多原因,包括合作細節等。”
天馬資產和其掌舵人康曉陽在私募圈中頗有名望,而海通證券不論與私募合作、還是針對私募產品的研究上,都有很強的優勢。強強聯手卻遭遇重挫,私募的盛夏“嚴冬”可見一斑。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天馬資產旗下有7只產品,最年輕的一只產品是去年7月發行的華寶信托-天馬中性策略一期,目前這只產品的累積收益在4.94%。整體看天馬資產旗下的產品表現處于中上游。上述天馬員工稱,現在不同的策略產品募集情況差別很大,公司在新發產品上采取了多樣性嘗試。
墊資募集
半億規模僅融千萬
《金證券》記者從深圳私募圈中獲悉,目前私募發行新產品時竟出現了“先墊付資金,后慢慢募集”的情況。
“實際上這種情況去年就出現了,但是今年更為明顯。5000萬規模的產品,私募自己墊4000萬,能募集1000萬就不錯了。”深圳另外一家私募負責人有感而發。
這位負責人稱,銀行和券商現在代售私募產品時只愿意代售業績表現突出的,業績不好的根本不會向客戶推薦,這使得大部分私募在新產品募集發行上非常困難。“我們現在是求著銀行和券商。”
據其介紹,上半年印象中只有深圳展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國泰君安發行的一款新產品募集得不錯,原因是展博投資本身業績不俗,該產品本身也有“定制化”的特點。《金證券》記者獲悉,目前私募新發產品中,結構化、傘形或保底的產品較容易發行,非結構化產品的發行舉步維艱。
“高凈值客戶都被銀行、券商資管篩走了,剩下的客戶對私募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上述負責人說。
祭出險招
對沖套利缺人掌舵
《金證券》記者還了解到,成功發行的私募新產品規模都在下降,2000萬-3000萬的產品已經成為常態。“這種規模發的話,不一定能賺到錢。因為從信托走,給信托的保底費用至少得30萬,成本收不回來,除非市場特別好。”融智評級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曉武對《金證券》記者坦言。
由于市場形勢不樂觀,更多的私募開始考慮發行對沖、雙邊套利等產品,不過由于相應的人才稀缺,大多數私募有心無力。據悉,目前私募市場上90%的產品仍然是做股票的多頭,對沖、套利型產品雖然發售數量在增加,但推進比較緩慢。
彭曉武說,了解對沖、套利型產品的人才一般都有海外投資經歷,不容易請到;發行這類產品私募公司必須要有強大的技術環境。“暫時私募還沒有找到應對目前局面的方法,只能說盡量避開一些風險較高的投資板塊,試著走穩點。”。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