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創新醫療衛生服務供給模式
建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綜合和專科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三位一體”的重大疾病防控機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聯互通機制,推進慢性病防、治、管整體融合發展,實現醫防結合。建立不同層級、不同類別、不同舉辦主體醫療衛生機構間目標明確、權責清晰的分工協作機制,不斷完善服務網絡、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基層普遍具備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能力。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急慢分治的合理就醫秩序,健全治療-康復-長期護理服務鏈。引導三級公立醫院逐步減少普通門診,重點發展危急重癥、疑難病癥診療。完善醫療聯合體、醫院集團等多種分工協作模式,提高服務體系整體績效。加快醫療衛生領域軍民融合,積極發揮軍隊醫療衛生機構作用,更好為人民服務。
第三節 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
建立與國際接軌、體現中國特色的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基本健全覆蓋主要專業的國家、省、市三級醫療質量控制組織,推出一批國際化標準規范。建設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信息化平臺,實現全行業全方位精準、實時管理與控制,持續改進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提升醫療服務同質化程度,再住院率、抗菌藥物使用率等主要醫療服務質量指標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全面實施臨床路徑管理,規范診療行為,優化診療流程,增強患者就醫獲得感。推進合理用藥,保障臨床用血安全,基本實現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加強醫療服務人文關懷,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依法嚴厲打擊涉醫違法犯罪行為特別是傷害醫務人員的暴力犯罪行為,保護醫務人員安全。
第九章 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
第一節 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
實施中醫臨床優勢培育工程,強化中醫藥防治優勢病種研究,加強中西醫結合,提高重大疑難病、危急重癥臨床療效。大力發展中醫非藥物療法,使其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發揮獨特作用。發展中醫特色康復服務。健全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在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中醫館、國醫堂等中醫綜合服務區,推廣適宜技術,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促進民族醫藥發展。到2030年,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第二節 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服務
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規范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加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拓展中醫醫院服務領域,為群眾提供中醫健康咨詢評估、干預調理、隨訪管理等治未病服務。鼓勵中醫醫療機構、中醫醫師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提供保健咨詢和調理等技術支持。開展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大力傳播中醫藥知識和易于掌握的養生保健技術方法,加強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運用,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第三節 推進中醫藥繼承創新
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重視中醫藥經典醫籍研讀及挖掘,全面系統繼承歷代各家學術理論、流派及學說,不斷弘揚當代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思想和臨床診療經驗,挖掘民間診療技術和方藥,推進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發展。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制度,制定傳統知識保護名錄。融合現代科技成果,挖掘中藥方劑,加強重大疑難疾病、慢性病等中醫藥防治技術和新藥研發,不斷推動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發展。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加快打造全產業鏈服務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的中國品牌,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保護重要中藥資源和生物多樣性,開展中藥資源普查及動態監測。建立大宗、道地和瀕危藥材種苗繁育基地,提供中藥材市場動態監測信息,促進中藥材種植業綠色發展。
第十章 加強重點人群健康服務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
健康中國 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