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
800062360
歡迎訪問混改并購顧問北京華諾信誠有限公司!
北京、上海、重慶、山東、天津等地產權交易機構會員機構
咨詢熱線:010-52401596
國企混改資訊
2019-08-27
企業層面的科技創新模式,有過瓦特時代偶發的天才驅動模式,有過依靠know-how區域溢出的瑞士手表汝拉溪谷式中小企業集群模式,有過波士頓依靠大型軍工企業帶動的輪軸式帶動模式,也有過日本基于行業聯合基礎上的依靠超大企業內部創新驅動模式,也有過以英特爾、蘋果、華為等為代表的開放式平臺整合創新驅動模式,而今天我國國企混改正在探索的則可能是內外整合、有進有出、基于資本聯合、成體系有機整合模式。
“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加強對創業企業的金融支撐”是新形勢下上海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提出的重大任務。近年來,上海推出了從2015年“科創22條”到近期“浦江之光行動”等系列舉措,落實“科創板”等國家戰略任務。張江實驗室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上海光源等一大批世界級大科學設施群基本形成;高水平創新單元集聚效應凸顯,李政道研究所、量子創新中心、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一批一流創新平臺陸續成立;張江科學城從“園區”向“城區”轉型升級。但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化、價值鏈企業生態鏈建設等始終是科創中心建設中的難點,缺乏華為、阿里、大疆等科技巨頭始終是上海科技發展中的不足,在新形勢下如何突破?通過研究,我們認為要借助上海金融中心的歷史優勢,借助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來增強科技創新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價值鏈各環節的生態鏈建設和企業的集團化發展。
科技創新背后涉及到人才、企業、行業和空間四個維度,這些維度不同形式的組合形成了不同的企業形態、價值鏈構成、產業格局和城市創新動力,進而也形成了不同的科技創新驅動模式。美國的科技創新模式,強調的是美國立國以來的自由競爭、斯坦福產學研合作及孵化器機制、紐約為中心的納斯達克科技股、波士頓的軍民融合和更早的美國若干曼哈頓計劃(類似中國目前政府推動的若干重大科研專項)等形成的美國創新模式;以色列的科技創新模式,強調的是以實效為導向的務實精神、國家技術孵化器計劃、Yozma基金傘型市場化倍增的科技金融體制、多方移民形成的包容文化等組成的以色列創新模式;日本的科技創新模式更多強調日本基礎研究的高強度投入、半政府支持的行業協會研究力量聯盟、力求實用的精細化創新等構成的日本創新模式。
在人才、企業、行業和空間四個創新維度方面,上海高校科研院所資源非常豐富,科技人才及科技成果非常豐富;人工智能、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也領先全國;創新空間布局方面,張江、漕河涇、臨港等創新增長極初步建成,唯獨在企業層面缺乏足以引領全國的科技巨頭。對于企業創新的重要性,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沙調研時就強調要讓我國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在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李克強總理也強調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因此,如何構建上海企業層面的科技創新動力,是上海必須突破的重大難題。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持續推進的新一輪國企改革,則為中國創新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企業層面協同創新集群發展的可能。尤其其中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打通企業的所有制界限,通過規范治理提升大企業存在的委托代理難題,中國新型創新之路正在逐步走來。
通過混改,國企不僅可以和民企合作,也可以和外資合作,面向國際競爭,上海建工集合多種成分所有制企業的創新優勢,迅速組建涉及多個分工領域的技術攻關團隊,憑技術優勢、服務優勢和效率優勢贏得了訂單,真正體現了“競爭中性”。國企上海汽車與外企美國通用合作設立的上汽通用泛亞汽車技術中心,近年來更是深化與包括各類所有制的中小企業合作,共同打造了汽車全產業鏈的創新共同體,而且發揮了其國有資本和集團資本優勢,打造了“未來汽車預演平臺”,讓很多科技成果可以在樣車中得到實戰性轉化,共同推進最前沿的創新。而上海建材集團則從資本運營管理和公司治理的角度,認為創新的問題不在于國有、民營還是外資,有些民營資本有可能由于過于追求短期利潤而對創新投入不足進而創新乏力,相反只有通過戰略整合和愿景引領才能讓大家看到創新的長期價值,同時通過資本運作實現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有效平衡。可以說中國新一輪國企混改正在為我國經濟打開無限想象的空間,盡管其中還存在民資參與顧慮多、戰略投資資本引入談判難、集團管控模式不夠成熟等很多重要難題,但是伴隨這些問題的進一步研究并在實踐中有效加以解決,我國經濟仍有望成功跨越低質量發展陷阱,尤其通過混改能夠很好整合各類所有制的創新優勢,形成體系化協同創新機制。
因此,企業層面的科技創新模式,有過瓦特時代偶發的天才驅動模式,有過依靠know-how區域溢出的瑞士手表汝拉溪谷式中小企業集群模式,有過波士頓依靠大型軍工企業帶動的輪軸式帶動模式,也有過日本基于行業聯合基礎上的依靠超大企業內部創新驅動模式,也有過以英特爾、蘋果、華為等為代表的開放式平臺整合創新驅動模式,而今天我國國企混改正在探索的則可能是內外整合、有進有出、基于資本聯合、成體系有機整合模式。
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推動國企混改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金融優勢,確定了上海國盛資本和上海國際資本作為兩大國資混改的資本運營平臺,推動科創基金的設立,形成了混改的“雙向投資”(國資投資民企,民企參與國資)。通過新一輪國企改革,尤其通過所有制混改可以打破企業所有制邊界屬性,將把很多似是而非的爭議從集團化管控層面、公司治理層面、市場化經理人管理層面(包括薪酬制度與約束制度等)加以化解,從而未來上海的科技創新,有望打破國企、民營、外資的邊界,通過資本融合促進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打通,實現小企業導航+集團集中火力助推+資本層面戰略運營的模式,形成內外創新創業團隊(含中小微企業和大企業的內部平臺創業團隊)+區域性產業園區與總部經濟集群融合+多層次資本市場科技市盈率倍增增發(包括科技融資和中短期收益的多方平衡)的新型創新加速模式。
來源:上觀新聞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