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
800062360
歡迎訪問混改并購顧問北京華諾信誠有限公司!
北京、上海、重慶、山東、天津等地產權交易機構會員機構
咨詢熱線:010-52401596
國企混改資訊
2019-06-06
談中鹽混改:“鹽改規定了中鹽的混改方向”
說起鹽,生活中所有人都不陌生,但提到中鹽集團,相信很多人并不是那么了解。據《70年70企70人》了解,中鹽集團的前身為中國鹽業總公司,2017年,中鹽經歷了更名轉換。按照當時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和國資委統一部署,中鹽在2017年下半年啟動全民所有制公司改制工作,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在名稱上中國鹽業總公司也變更為中國鹽業集團有限公司。
目前,中鹽集團是我國鹽業行業龍頭企業,也是唯一的中央企業和全國性企業,其體量位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擁有全資、控股子公司43家,職工近3萬人。2017年,中鹽集團生產各類鹽產品1800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20%;銷售食鹽305萬噸,全國食鹽市場占有率約30%。
據李耀強介紹,中鹽公司最早成立于1950年,到現在已近70年,可以說中鹽經歷的歷程,和新中國很多企業的發展歷程基本是一樣的。“中鹽的發展大體上分為兩個歷程:一個是從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前。這個期間,中鹽公司經歷了成立、公私合營到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等過程,肩負著行業管理的責任;而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結束了食鹽短缺的歷史,鹽行業又重新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中鹽公司歷經了政企分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國企黨建工作、堅持‘兩個一以貫之’等多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鹽也完成了三年扭虧脫困任務, 2016年中鹽重新走上了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2017、2018年各項經濟指標連續創造歷史最好水平。”
在李耀強看來,2017年正式出臺的鹽業體制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鹽集團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推動中鹽明確了新的定位和發展路徑。
談到近幾年中鹽的發展,混改,成為一個標志性的事件。
“如果沒有鹽改的話,我們沒必要進行混改。鹽改之后引入競爭機制,這使得我們只有通過混改,才能夠提升我們的競爭能力,才能讓我們去適應鹽改。所以我想鹽改是我們混改的一個前提,也規定了我們混改的方向。”關于中鹽集團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李耀強認為,對中鹽集團而言,鹽改和混改是密不可分的。沒有混改的助力,中鹽集團很難完成鹽改的目標;沒有鹽改的成效,中鹽集團的混改也談不上成功。”
目前,中鹽集團的混改進展初具成效,已完成整個資產的評估、重組;在交易所也已經正式掛牌,公開征集投資者;同時中鹽方面還與多家國有和民營投資者進行了相應的談判。“我們正在重新調整我們的內部機構,包括我們營銷方式的變革都在進行。正是因為有了鹽改帶來的動力和壓力,大家在推進各項改革時才能夠統一思想、加快步伐,中鹽集團在未來幾年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李耀強說。
對于未來中鹽集團的發展,李耀強指出,目前中鹽集團有兩個追求目標:一個是世界一流的國家鹽業公司,另一個是優秀化工企業。“目前中鹽集團從規模上來講已經做到世界第二了,但是從質量上來講,我覺得我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談鹽業改革:“鹽改兩年總體評價是積極的”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鹽業一直都是我國重要的基礎性行業。1996年5月,國務院發布《食鹽專營辦法》,建立了以食鹽專營制度為核心的管理體制;2016年5月,國務院提出《鹽業體制改革方案》:從2017年1月1日開始,取消食鹽準運證,放開食鹽生產批發區域限制,允許現有食鹽定點生產企業進入流通銷售領域,食鹽批發企業可開展跨區域經營,這也標志著我國鹽業改革大幕正式拉開;2017年12月26日,國務院再次發布新修訂的《食鹽專營辦法》,我國的鹽業改革進入提速階段。
如今鹽改正式實施已經超過兩年。關于鹽改對中國鹽業市場的影響,李耀強向《70年70企70人》表示,中國鹽業體制改革有兩個核心:一個是允許現有的食鹽定點生產企業進入流動銷售領域,另一個是食鹽的批發企業可以開展跨區域經營,從目前看上述兩個目標應該說已經基本實現。“現在很多生產企業可以自主選擇銷售渠道了,既可以委托原有的鹽業公司,又可以自己進行銷售。而且很多鹽業企業在積極進行跨區域的銷售,比如在北京的鹽業市場上,以前全部是中鹽的鹽產品,如今其他鹽業企業生產的鹽大家也可以在北京購買,鹽產品更加豐富了。”
但李耀強同時強調,因為鹽業專營在中國畢竟持續了千年,不論是在思想觀念的轉變上,還是在認知上,都需要一個過程,這也導致兩年的鹽改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說有的地方還不習慣于別人到他這兒來賣鹽,認為是別人搶了他的地盤,所以個別的地方有過度執法的現象存在;另外就是我們的鹽業企業長期受專營的影響,所以面對開放的市場,大家的積極性是有了,但是如何有效地做好供應工作,落實“三品”戰略,有些做得還不太到位。”。
李耀強預計,隨著改革進程的逐步深化,大家在競爭中碰了壁以后,可能也會在反思,也會在調整,“鹽改兩年總體評價是積極的”。
而對于未來中國鹽業市場的發展,李耀強認為,中國鹽業市場未來將由幾家“大而全”的鹽業集團,再加上一批“小而專”的鹽業企業,構成一個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良性競爭格局。“市場的力量,使鹽行業一定會形成幾個優秀的企業在前面引導潮流,然后眾多的小企業相互配合(的格局)。”
在李耀強看來,目前中國鹽業市場同質化競爭較多,比如31個省市都有鹽業公司,下面各地市、縣大多都設有公司,生產業企業也比較分散,在鹽行業產能過剩的前提下就容易形成惡性競爭的局面。但是無論是從國外鹽行業的發展規律上看,還是從我國鹽行業的自身的特點上看,都決定了未來中國鹽行業的競爭必然是一種少量大型的、優秀的企業之間的高水平競爭,而不能是一種分散、多樣、重復的競爭。
談企業管理:“一定要直面企業遭遇的風險”
作為中鹽集團的掌舵人,李耀強在企業管理方面也有自己的“方法論”。
他向《70年70企70人》指出,在企業管理的過程中,人才隊伍的構建是非常重要的。“對企業的領導者來說,首先要愛才,因為你的很多工作是要靠人才來做的,你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同時,對于人才的問題也不要好高騖遠,有些人才能力很強,但是和你的企業并不匹配,他就不是你的人。一定要尋找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特別是適合企業每個發展階段的人才。”
對于如何解決企業遭遇的風險問題,李耀強直言,當面對一個不能回避的風險的時候,一定不要回避,不能退縮,必須要面對它。“當一個風險足以影響到你企業的時候,不管你有多大困難,都要全力以赴地去把它消滅掉,不然的話就會危及企業的整個生命。”
但李耀強同時強調,面對風險也應當做出科學的判斷,精準施策,不能誤判風險。“對于一些常規的風險,一定要從多個方面構建一種風險的防控機制,來規避管理、生產經營過程中常規性的風險和一些道德風險。”
此外,他還認為,有時候風險是可以轉化為機遇的。“我們對合理的風險要有一定的容忍,其實企業的發展包含在風險之中,企業的很多利潤也是對風險處理的一種回報。”
談個人經歷:“過去的工作經歷讓我積累很多”
公開資料顯示,1963年出生的李耀強,早年曾在國家物資部任職,隨后在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誠通”)工作超過20年,曾先后擔任中國誠通董事、副總裁,董事、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等職務。2014年,李耀強被任命為中鹽黨委書記、董事長。
據《70年70企70人》了解,中國誠通是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的大型企業集團,總資產近700億元。中國誠通也是國資委首批中央企業建設規范董事會企業、服務中央企業布局結構調整和戰略重組的重要資產經營平臺。
1999年,按照國務院的要求,中國誠通對所屬企業進行了大量的調整重組,其中就包括中國黑色金屬材料總公司、中國有色金屬材料總公司、中國建筑材料總公司和中國機械工業供銷總公司等多家大型企業。而李耀強當時作為中國誠通分管業務發展的副總裁,在上述企業重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后又兼任了重組后的企業總經理、黨委書記。
對于此前的任職經歷,李耀強表示,他現在的一些能力的培養,包括一些思維的方式,一些觀念、一些行為習慣,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過去的積累。
對于當年在國家物資部的工作經歷,李耀強說,他經歷了物資部的公司剛剛進入市場的初期,這個經歷使他完成了從一個行政干部到企業干部的初步思想認知。
而中國誠通的工作經歷則讓李耀強印象深刻。“那個時候的我,全面參與了中國誠通的扭虧脫困工作,因為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很多企業包括央企都陷入了困境,中國誠通那會兒還叫華通集團,那會兒困難比較大,當時的我們是背水一戰。”直至今日,李耀強還能清晰地回憶起2000年的時候,中國誠通為了扭虧,直接“丟掉”了100億元資產的事。
總結履職中鹽之前的工作經歷,李耀強坦言,之前的工作讓他遇到了很多好的領導和同事,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這些人也給了他很多幫助。“而在這些崗位上我也經歷了很多很有意義的事,在這些事件過程中我都不同程度地作為一個參與者,在積極地參與。所以在參與的過程中,給了我很多的感悟,也給了我很多積累。”
而在2013年4月,李耀強離開中國誠通的時候,國資委的領導曾這樣評價他:“李耀強同志在物資系統工作多年,思想政治水平高,業務工作能力強,考慮問題周全,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誠通集團改制以來,耀強同志和集團主要領導密切配合,扎實工作,在重大決策、黨建、紀檢監察、維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外,他還兼任中國唱片總公司董事長,為中國唱片總公司的改革、發展和穩定做出了突出貢獻”。
建國70年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心靈震撼的史劇,回蕩著一個個振聾發聵的箴言諍語,也承載了太多人的壯烈和悲傷、光榮與夢想。70年,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正在進行著議程偉大的革命。70年,由貧窮到到富裕,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世界震撼的偉大成就,創造了高速增長的奇跡。
習近平主席說“2019年,我們將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人民是我們執政的最大底氣。一路走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
來源:國資管理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