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管理體制層面,從“管資產”向“管資本”轉型,厘清政府與市場、企業之間的關系,實現政企、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政府由過往的“行政主管”變為“出資人”,所持國有資本(股權)具有流動性,可在市場交易、運作;國企通過引入各類所有制資本、戰略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產權明晰、流轉順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層面,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企混改的內涵實質在于“(通過)制度供給——(促進)資本融合——(推動)要素效率提高——(形成)產業結構調整與有效供給釋放——(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進而產生良性互動。
新發展理念層面,通過國企混改形成“全民受益,多方共贏”的普惠共享“共合經濟模式”。
國企混改的兩種路徑
綜合以上,國企混改的市場化路徑應圍繞以下兩方面進行:
第一,借助產權市場等資本市場平臺引入“新資本”。混改本意在于通過外力將國企推向市場,使其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因此,采取市場化路徑、借助產權市場等資本市場平臺來為國企引入“新資本”、戰略投資者,實現國資管理體制從“管資產”向“管資本”的市場化、資本化方式轉型,便成為不二選擇。
在引入資本方面,產權市場、證券市場均較為“規范成熟、公開透明”,而眾多非上市公司主要是在產權市場進行公開掛牌交易,通過引入各類非公資本,從而達到“以增量股權促國企存量股權結構優化”、推動產權流轉順暢等效果。
第二,外部引入資本與內部員工持股并舉。國企混改引入“新資本”的簡單易行方式:一是通過增資擴股從外部引入非公資本,二是企業內部員工持股,采取增資擴股、出資新設等。
外部引入資本,更多側重于“增資、引戰”,屬典型的投融資模式。而內部員工持股,則更注重于構建激勵約束機制:將企業發展與個人利益掛鉤,試圖解決所有者缺位問題,核心是調動員工積極性,形成有效的約束和激勵。
混改的三點建議
第一,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的關鍵在于以“公開競價”方式轉讓國有產權。要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流失現象發生,無論國有產權是通過產權市場還是證券市場進行轉讓,關鍵都在于選擇“公開競價”方式來進行,以充分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發現和公平確定價格”的功能。
第二,強化國企混改績效的市場檢驗。作為市場主體,已完成混改的企業應建立以注重“經營業績、混改效果”為導向的績效考核機制,健全國企混改經營業績考核辦法和責任追究制度,以確保企業國有資產安全運營和保值增值。與此同時,還應通過產權市場、交易機構定期發布《混合所有制企業經營業績考評報告》。
第三,員工持股應采用“績效股”模式。員工持股采取動態化管理的“績效股”模式,實行績效考核,按“效”行權,有進有退:績效股對應的是持股員工為企業做出的“績效貢獻”,屬于增量資產部分;與企業經營業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等相關考核指標直接掛鉤,根據具體動態變化進行定期考核;由產權市場對混改企業員工所持“績效股”進行托管,即產權交易機構設立“托管部”,按照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經營業績報告,定期發布績效股的動態信息。而在引入新的非公資本中,內部員工與外部戰略投資者增資持股、同時進入,增資價格完全相同,從而將內部員工、混改企業與外部戰略投資者的權益“捆綁在一起”,使新老股東、參與各方成為“利益共同體,行動一致方,戰略合作者”。
(文章來源:國資報告)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