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
800062360
歡迎訪問混改并購顧問北京華諾信誠有限公司!
北京、上海、重慶、山東、天津等地產權交易機構會員機構
咨詢熱線:010-52401596
國企混改資訊
2020-11-17
2020年11月9日,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中國國際商會等機構聯合主辦的2020第二屆世界并購大會在上海隆重舉行,本次并購大會是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重要活動之一,主題是 “投資并購新引擎,助力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受邀參加并作“混改與并購”的主題演講。
最近中央和國務院有兩個重要文件出臺,中央文件《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中將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重點任務之一,提出國企和民企要相互配合,推進兼并重組和戰略性組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中提到,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并購重組主渠道作用,支持國有企業依托資本市場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這兩個文件里有個交叉點,也是這兩個文件里重點提到的——用混合所有制的方法、資本市場的方法加大并購重組。中國既有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所以在中國并購往往發生在國企和民企當中,“中國式并購”是我們的一大特點,我想以“混改和并購”為主題給大家講三段話。
1、我國企業進入大規模并購期
并購是用來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價值發現的重要渠道。縱觀全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發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產業和企業的兼并重組史。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家大公司不是通過并購重組來實現的,現在我們國家也進入了并購期。我國的資本市場是全球第二大市值規模,也是全球第二大并購市場,這幾年A股上市公司并購重組規模超過2萬億元。
并購有以下幾方面的理由:
一是產業過剩需要并購。實際上市場經濟本身就是過剩經濟,過剩了該怎么辦?這一直是市場經濟面臨的問題。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解決過剩問題的辦法就是進行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中央提出去產能要“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過去經濟過剩出現“倒閉潮”,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不清楚最后會把誰砸倒。后來是出現“兼并潮”,從美國開始,全世界大規模地進行并購,解決產業過剩的問題。西方現在正在經歷“第六次兼并潮”。
二是困難企業需要并購。前段時間去杠桿過程中,不少民營企業、民營上市公司由于高杠桿和股權高比例質押出現了風險。各個地方政府采用并購方式解決,不少國企都參與了這場并購。有人說是“國進民退”,我說并不是,而是企業碰到了困難,要通過并購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三是集成創新需要并購。今天我去參觀了進博會六個展位,其中四個展位都是國內大型企業并購的海外高科技企業,我看了特別高興。例如中國建材并購的德國薄膜太陽能電池模組生產商Avancis公司、國際知名薄膜太陽能電池裝備制造商德國SINGULUS集團和國際藥用玻璃裝備制造商意大利OLIVOTTO公司;哈藥并購的美國保健品企業,伊利并購的新西蘭乳制品企業等,都參加了這一次展覽,展位規模都很大。前不久我專門拜訪了京東方,過去我國處于“缺芯少屏”的狀態,現在“芯”還缺,但“屏”不缺了,中國在屏的市場占有率是55%,其中京東方一家就占有25%。現在京東方推出10.5代線,是世界上液晶顯示屏技術水平最高的生產線。京東方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后,2003年從韓國現代電子收購了三條4.5代TFT-LCD液晶面板生產線,隨即在國內建設一條5代線。一路建設過來成為全球最大的液晶顯示面板供應商。并購使我們國家很多企業獲得了先進技術,在消化、吸收這些技術的基礎上再進行大規模集成創新。
四是做大做強做優企業需要并購。截至10月11日,今年A股資本市場上發生1625起并購,其中國有企業發生502起并購。資本市場是并購的主戰場。同時,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股票是非常好的并購工具,很多并購不是用現金買賣,而是用股權進行。現在國家支持A股上市公司用股權并購方法并購海外高科技企業。企業要做大做強做優,并購是非常好的途徑,中國建材集團和國藥集團就是用并購重組的方式發展成為世界500強企業的。
2、混合所有制是并購的重要途徑
中國的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國企和民企必然會在市場中結合,所以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經濟制度實現的重要形式。混合所有制就是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資本互相融合、交叉持股的所有制。過去幾年,國家在大力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此次《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里明確要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改革重要任務之一。混合所有制確確實實是好東西,既可以發揮國有企業的優勢,也可以發揮民營企業的優勢,也就是我以前經常講的“央企的實力+民企的活力=企業競爭力”。
一是國有企業通過混改可以帶動民企發展。
到底國企和民企是什么關系?國企和民企存在一定的客觀競爭,但不是單一的競爭關系。國企是骨干企業、大型企業,而民企是配合國企的,兩者是大河和小河的關系,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國企的重要任務就是通過產業鏈和供應鏈帶動民企發展,民企通過給國企提供外包服務共同發展。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國企和民企兩者都是國家經濟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們是共和國的孿生兄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國企要通過混改帶動民企發展。
二是國企民企通過混改實現優勢互補。
國企是有實力的,民企是有活力的。國企改革的方向是市場化,民企改革的方向是規范治理。但坦率講,純而又純的全資、獨資國有企業要政企分開難度很大;純粹的家族企業要進行規范化管理難度也很大。但如果它們混合的話,就可以讓國企實現政企分開,進行市場化改革,讓民企實施規范化治理,解決了兩種所有制的短板,從而優勢互補,取長補短。這是中國經濟的一大特色,西方不會形成像我們這樣大規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三是混改要堅持“宜獨則獨,宜控則控,宜參則參”。
“宜獨”,是在公共事業、公益保障領域一般由國企承擔,采用獨資方式,主要是服務和保障全民利益。國企在重大基礎項目等方面發揮擔當作用,不光服務于全民,也服務于民營企業。
“宜控”,是在商業類國有經濟主導的大產業里采取控股方式,包括像央企的母公司、核心企業、重要上市公司要發揮主體作用,國有資本應該保持控股地位。
“宜參”,要抓大放小,沒有必要什么都控股,尤其在商業一類國有企業的三四級企業,沒有必要一控到底,可以采用參股,利用參股調動民企的積極性。
“宜獨”容易做,“宜控”也容易做,但國企的“宜參”不大容易做。而“宜參”恰恰是我們混合所有制改革要認真研究的,我們要學會怎樣參股經營,我知道日本不少大企業在海外合作都是采用參股模式。混改不能只搞控股再鋪攤子,不是把民企都混到國企中來,而是要把國企的一些中小企業混出去,發揮戰略協同、技術協同、產業鏈協同效應,真正做到1+1>2,真正把市場機制引入企業。我們要做更多的參股混合所有制企業。
最近我去了廣西建工調研,廣西建工和上海綠地共同推進混改,混改后綠地持股51%,廣西政府持股34%,員工持股15%。這就是“宜參”的模式。混合所有制企業不見得國企都要控股,在商業一類企業里母公司肯定是全資或控股的,二級公司、上市公司肯定是控股的,但是再下面的很多三、四級公司不見得都要控股,可以采取參股的方式。
3、中國建材和國藥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踐
中國建材是靠混合所有制起家的企業,主要做了兩件事:行業整合、資本混合。過去中國建材是沒有水泥業務的,而現在中國建材是全球最大的水泥公司,年產5.3億噸,占全球水泥產量的10%,占中國水泥產量的20%。
中國建材混合了1000多家民營企業,使得水泥這個行業的集中度從過去的只有6%提高到現在的70%。水泥行業的整合沒有用國家的錢,而是用了市場機制、資本混合的辦法完成了行業整合,整合后行業運行很健康。上海有南方水泥的總部,南方水泥重組了150多家水泥企業,年產1.5億噸水泥,這幾年效益非常好,這得益于混合。
國藥則混合了600多家企業,建立了覆蓋全國290個地級市的醫藥分銷網。以前我國要建立國家級的醫藥物流配送中心,誰來建立?國藥復制了中國建材的經驗,沒有用國家的錢,而是通過混合所有制的方式、市場的方式建立了我國的醫藥配送網絡。
通過混合,中國建材國有資本占比25%,社會資本占比75%;中國醫藥集團國有資本占比35%,社會資本占比65%。兩家企業用少量的資本金撬動、吸引大量社會資金進行發展,關鍵是整合了行業。
大家常常問我:“宋總,您怎么把這些企業都整合了呢?“我說,要改革就要端出“牛肉”來。我的方法就是買賣公平,端出“三盤牛肉”,第一盤是定價公允,不欺負民營企業;第二盤是股權共享,讓民營企業留下一定的股權,大家合作經營,不要一股獨大;第三盤是留人留心,把民營企業干部留下、團隊留下。
混改最重要的不是“混”,而是“改”。通過混合所有制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把市場機制真真正正地引入到企業中來,這是混改最大的收獲。“混”了之后可以搞員工持股,可以搞管理層股票計劃,可以搞科技分紅,關鍵要把人力當做資本。傳統經濟和創新經濟最大的區別是,傳統經濟把人力當作成本,創新經濟把人力當作資本。人力要參與分配,在混合所有制里可以實現這一點。
混改選擇的雙向標準。經常有人問我,選什么樣的國企混合?也有人問我,選什么樣的民企混合?國企有所擔心,擔心混合所有制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要承擔責任;民企擔心混合了之后失去話語權,被掃地出門,大家都有顧慮。“混”了之后還得“合”,要合在一起,不能互相算計,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而是將各自的優勢合在一起發揮協同效應。
民企選擇國企的標準,就是三條:一是戰略上的協同作用,在產業鏈之間是有協同效應的,能發揮1+1>2的效果;二是選擇有包容文化的國有企業;三是選擇開明的領導。
國有企業怎么選擇民營企業呢?也是三條:一是選戰略上有協同作用的;二是接受國企文化,如果不愿意接受國企的管控文化,格格不入的話肯定不能混。三是愿意進行規范治理的民企,就可以在一起混。
“混”之前雙方要有思想準備。這好比兩口子結婚,結婚之前要想好,如果想不好,“混”了緊接著離婚還不如不“混”。所以混合所有制是好東西,但是同樣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比較,扎扎實實地做,而不是盲目地做。
國企和民企的混合要做到三個融合:一是雙方戰略目標的融合;二是產權的融合,按照《公司法》成為規范的股份公司,真真正正地以股權說話;三是文化的融合,互相包容,如果不包容,怎么混也混不到一起。
混合所有制現在很熱,但要想清楚,要把混合所有制真正地做好,做到實處,讓它切實發揮1+1>2的效果。
來源:企業思想家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