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資入主民企上市公司共有38家。專家認為,國企混改步入加速落地期,雙向混改亦是大勢所趨。與以往相比,今年國資入主出于穩固和發展實體產業的意圖較為明顯。
據有關數據顯示,除了電器設備行業,今年傳媒和醫藥生物行業得到國資馳援的企業數量也排名靠前。如傳媒領域的江蘇有線、唐德影視等,醫藥領域的康恩貝、佐力藥業等。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家得到國資青睞的企業在質押率和資產負債率方面壓力都較小。佐力藥業2019年營收增速達24.77%,這與國資在前幾年僅處于紓困目的馳援民企特征形成鮮明對比。
今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發生的國企混改事件(包含完成、實施中及中止等情形)共有460起,較去年同期增長364.65%,交易金額達2277.8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65.97%。國企引入民營資本共發生145起,同比增長504.17%,交易金額為344.66億元,同比增長619.54%。國企作為買方,參、控股民營企業共有316起,同比增長321.33%,交易金額為1934.08億元,同比增長798.99%。
高禾投資研究中心認為,引入國資最主要的原因是緩解民營企業流動性不足、質押風險等。從上市公司的收購方來看,接近60%的國資入主是由國資的投資類公司完成的,體現了“兩類公司”政策的有效實施,國資角色更傾向于單純的投資人,在收購標的企業中也僅作為股東履行出資人職責,不參與具體管理,為政府與上市公司之間更好地建立了分割線。通過這些公司以各種方式進行入股可使原有上市公司大股東質押借款歸還,降低企業杠桿率。未來,國資的投資類公司仍是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買方主力軍。
“除去越來越稀少的借殼交易,國資是買家群體中的絕對主力,且在買賣雙方中,相比作為買家的國資,賣家其實更需要達成交易。”文藝馥欣資本顧問創始人阮超表示,大部分上市公司原實控人需要拿收到的股權轉讓款去償還債務,而國資收購對于這些上市公司來說可謂是“及時雨”。
來源:中國證券報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
混改